查看: 19163|回复: 0

[时评] “人才公寓”的招牌,为什么会让租户感觉丢脸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1 09: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翳希 于 2017-8-21 09:46 编辑

       清理与限制“低端产业人口”,与努力吸引高端人才,是目前不少超级大城市都在执行的政策。不可避免地,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怪象。正在发生的一些业主与公租房租户的“斗争”,就说明了这一点。有的公租房最初楼前挂了一个“人才公寓”的牌子,但是很多租户认为涉嫌歧视,小区不得不摘掉了牌子。“人才公寓”明明是正面的词汇,却让人感到歧视,是因为它明确无误地指出了这些人买不起房的现实。

要·点·速·读

1、一种共识正在根本上重塑城市人的身份:在一个城市有房,就拥有更多权利;反之,哪怕你祖宗三代都生活在一个城市,如果丢掉了房产,还属于不属于这个城市就值得怀疑了。
2、对于很多没有房的人,一切都是暂时的,而一切也都难真正珍惜。这种文化,已经深刻影响到都市人的生活,包括社交、教育以及婚姻家庭观念。


“人才公寓”的重点不是“人才”,而是“公寓”,这两个字提示住户买不起房

深圳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每年春节前,深圳媒体都会做一些选题,来宣传那些在深圳过年的人。这个年轻的城市,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外地人的涌入。在深圳居住的人,大部分都在另外的省市有一个真正的“家”,在深圳,他们缺乏“根”的感觉,尽管在这个城市工作和生活,他们却很少自称“深圳人”。

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发生在深圳一些小区公租房租户和业主之间的矛盾,提醒我们,深圳正在发生30年来最深刻的变化。那些拥有房产的“业主”,不愿意那些公租房租户分享小区的公共设施,比如游泳池和停车位,理由就是租户没有买房,不能享有和小区业主同等的权利。

租户们对买房的事同样敏感。一些公租房最初在楼前挂着“人才公寓”的牌子,这本来是政府的好意。政府当初要求开发商建设楼盘的时候,必须修一些公租房作为配套,这些公租房由政府提供给那些暂时买不起房、而又能被视为“人才”的人。“人才公寓”,“公寓”和住宅是不同的,它提示了产权的缺失。这样,“人才公寓”这四个字,就标明了住户是买不起房的,没有产权证的。


ninja150327586848639.jpg
“人才公寓”本身是个正面词汇,但如今有住户视其为一种歧视

因此,租户与业主,在本质上拥有一种共识:买房不仅是成功的标志,也是区分身份的标志。

前段时间,厦门有不少大学老师进行维权,他们大多是作为“人才”引进的,入住了“人才房”,但是,他们却发现这些房子没有产权,不能进行买卖,这让他们很愤慨。在这里,房屋产权同样至关重要,只有真正拥有房屋,“人才”才算实至名归,否则,它就是一个侮辱人的称号,就是“贱民”。它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屈辱。

房子已经超过户籍,成为一个城市市民最自豪的标志,也是一个人对市民共同体认同感的最核心要素。最近一些二线城市为了吸引那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提供了种种诱惑人的条件。看起来最诱人的一条就是放宽落户政策,大学毕业就能直接落户,甚至可以先落户再慢慢找工作。

看起来,户口变得没以前重要了,但这只不过是因为有了一个更有区分度的东西来代替它。毫无疑问,这就是房产。落户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是随着房价的上涨以及各种限购的出台,买房却变得越来越难,而孩子读书、甚至在小区游玩,都是和房产挂钩的。二线城市放宽落户政策,只不过是聚集更多未来可以买房的青年而已,他们是未来房地产稳定的关键。

这种变化是意味深长的,它正在根本上重塑城市人的身份:在一个城市有房,就拥有更多权利,反之,哪怕你祖宗三代都生活在一个城市,如果丢掉了房产,也就丢掉了权利的核心支撑,最终,甚至有可能被扫地出门,成为“低端人口”。


ninja150327430188244.jpg
某小区中出现了“公寓”以后,遭来业主的集体反对

“月入上万”变成讽刺,“白领”的坠落

在这种情况下,“收入”的高低,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在北京,如果你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居住,每个月收入只有5000元,你会比那些收入过万但是却没有房的“白领”骄傲得多。如果你还没结婚,父母到公园里帮你相亲,也会更有底气。

“月入过万”曾经是某个门槛的标志。当人们说一个手机贴膜的人月入过万,或者快递小哥月入过万的时候,实际上是表达他们作为体力劳动者,收入“竟然有这么高”。这里隐隐有一个参照物,那就是白领。

白领是90年代后半期开始流行的词汇,它的对应词是“蓝领”。“白领”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及某种消费品味。它是城市的(乡村有钱人不会被称为白领),是市民中更体面的那一个群体,大多是“新市民”,拥有更高的文凭。

“白领”这个词正在失去它的魅力,如今你夸一个人是“白领”,他不会开心,但是如果你称他为“土豪”,他多半会会心一笑,那是在经济上最大的肯定。“白领”的坠落,与房地产业有直接的关系,最近几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建筑工人的高收入,他们的工资,让很多白领惭愧,并最终摧毁这个群体在物质上的满足感。


ninja150327400275659.jpeg
“坐办公室的白领”,这种描述已经难以撑起身份意识

“中产”正在取代“白领”。“中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标准也很难界定,但是在大城市拥有一套房产,可能是这个词最核心的含义之一。“中产”关键不在“中”而在“产”,汉语的命名,早就暴露了这个词的秘密。

于是,一个尴尬的群体就诞生了:月入过万,身为白领,而却不能在所工作的城市买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白领看起来要比“低端人口”强很多,但是他们的心始终是悬在空中,他们对未来的恐慌,要比“低端人口”更严重。

“低端人口”与无家可归者

“低端人口”的说法,当然是有问题的,它让人想起人类那些不愉快的历史。

中国城市人的身份正在被以房产为核心进行重新定义。某种程度上说,没买房的人,就意味着“低端”,因为不能享有那些和有房人同等的权利。租房也可以过上美好和理想的生活,这种观点前几年还颇为流行,如今越来越式微了。

最近20年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这其中就有大量还没有买房、可能永远都买不起房的人。这些人背井离乡在城市谋生,在生活和观念上越来越被“城市化”,故乡和老家的印象越来越模糊,但是,如果不能在城市买房,就意味着不能真正成为“城市人”,但是,他们也很难回到故乡,做一个满足的农村人了。


ninja150327405642302.jpeg
只能租房住,意味着很多东西都只能是“暂时的”

这些人,就是新时代的无家可归者。

他们的生活,永远都是“临时的”。工作是临时工,而住处也是临时租的房子。他们无法置办那些贵重而值钱的家具,无法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长远的规划。这种长时间的临时状态,甚至催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一切都是暂时的,而一切也都难真正珍惜。这种文化,已经深刻影响到都市人的生活,包括社交、教育以及婚姻家庭观念。

一个包容而健康的城市,必须想办法处理好与这些无家可归者的关系。深圳的公租房,其实是比较好的试点,但是它遭到业主的抵制,说明这一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到现实的复杂性。而有的城市,正在通过一些措施试图驱赶这些“无家可归者”,就更让人寒心。

那么,“租购同权”、“租购并举”等措施会改变现状吗?人人都拭目以待。

来源:今日话题






楼主热帖
[热点资讯] 评校外线上培训:不能成法外之地,应采取措施
[热点资讯] 人大代表在青少年观护基地调研禁毒宣传实效
[热点资讯] 放心!养老金足额发放再添保障
[热点资讯] 辽宁开原龙卷风受灾村民:多位邻居家屋顶瓦片
[热点资讯] 她在交友网站迷上“大叔” 主动点赞后被骗48
[热点资讯] 快递员被迫下跪 以罚代管是症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