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961|回复: 2

[军事] 强军兴军新征程:把目光瞄准卫勤保障战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2 09: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一代代医护人员继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赓续“老八路医院”优良传统——

  把目光瞄准卫勤保障战场(国防视线·强军兴军新征程)

  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深秋,北风如刀。太行山脚下某训练场,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百余名臂戴“红十字”的队员行动迅速、熟练,10余顶帐篷、数台车载方舱被快速展开……

  这所医院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是白求恩亲手创建并工作过的医院。80年来,这所医院一代代医护人员继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赓续“老八路医院”优良传统,始终把目光瞄准卫勤保障战场,先后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抗击非典、国际维和、阅兵保障等重大卫勤保障任务,不断续写强军为战新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白求恩传人,就要把白求恩精神融入灵魂血脉,担起保障打赢的强军重任。”在11月7日建院80周年暨传承白求恩精神研讨会上,医院领导表示。

  强本领,首战用我能打胜仗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十九大召开后,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迅速组织官兵学习讨论报告原文,对照职能使命,进一步完善训练预案、练强体能技能、加紧战备建设。

  一切为战斗力服务,始终是医院执着不变的追求。抗日战争时期,哪里有枪声他们就到哪里去,救死于枪林之下,扶伤于炮火之中。1938年冬,八路军第120师进入冀中同日军作战,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立即抽调18名医护人员组成“东征医疗队”配合作战。到1939年6月下旬,医疗队先后参加了留韩村、宋家庄等多场战斗的战场救护工作,行军1504公里,建立手术室包扎所73处,开展战地手术315次。

  医院是医疗队,也是战斗队。针对未来战争打击形式多样、战场透明度日益增强等特点,医院反复研究论证战时保障方案,将野战医疗所“化整为零”,有机融入作战体系、作战全程。将战场救护训练内容和标准细化到科室,定期组织带战术背景的专科救治训练;实现战备物资存放“箱组化”,“一推就装、一提就走、一放就用”,医院建设兵味战味越来越浓。

  医生护士,首先是战士。练好军事技能,绝非医护人员的“选修课”,而是“必修课”。该院组织机动卫勤力量集训,队列会操、基础体能、业务技能培训、战备物资核查等课目,全程坚持战斗员标准。按照“真难实严”要求,把集训人员拉到陌生地域,进行军用识图用图、军事地形学、作战标图等军事课目训练。

  两年多来,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先后两次转隶,当下又面临新的改革任务,但卫勤建设始终紧锣密鼓。该院的一份卫勤建设工作推进表上显示:协调驻地有关单位,筹建3支军民融合专科手术队,提升应对军地突发事件能力;建造1.5万平方米的卫勤训练基地,让医护人员不出营门就能开展体能技能训练;组建战创伤急救中心,提升医院战场救护整体水平……一项项扎实举措,展现了真抓实备、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担当。

  上战场,让官兵放心托付

  78年前,一台战地手术感动了无数人——

  1939年10月的一个傍晚,距火线3公里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正为伤员紧张手术,仿佛听不到越来越近的枪炮声。

  伤员在哪,诊室就在哪,宁可牺牲自己,决不放弃伤员,以命救命、以命换命,这就是当年这所老八路医院留下的革命传统。

  78年后,这一幕再次上演。今年初,西部战区某旅战士胡正成拨通了该院为部队服务热线,称自己患有罕见的布加氏综合征,3年里辗转多家医院未愈,光检查结果就有一书包、20多斤重。可是,胡正成所在部队,超出了该院的保障范围,跨体系、跨战区接受疑难病症患者,担风险不说,由于少有先例,住院手续比较难办。

  医院党委“一班人”研究后认为:“战士生命高于天。确保改革不断供、不漏供,党委就要有担当!”随后,医院特事特办,简化手续安排小胡住院手术,最终挽救了战士生命。

  “体系医院不仅是简单的医疗保障关系包片挂钩,更是战场上对战友庄严的‘生命承诺’。”回想起这件事,医院领导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军队医院就要牢记姓军为兵的根本宗旨,把为兵服务当做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大事!”

  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官兵生命保卫战打响了,挽救生命在他们看来都是分内之事,责无旁贷。

  ——紧急协调军地23名专家,全力抢救重度脑膜炎的某部战士陈增华,使他在昏迷81个小时、生还率不到10%的危重情况下,奇迹般康复。

  ——联合3家医院接力救治某部患乙型脑炎的战士张辉,经过27天生命坚守,成功将重度昏迷13天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多学科协作,救治突发热射病的学员徐鹏举,战胜高热、急性肾衰、肝衰、神经系统损伤等危重病情,使他重返训练场。

  ……

  作为新时代的医护人员,姓军为兵、救死扶伤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脉。

  攀高峰,创新目光聚焦战场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李晓明,整理出报告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内容,和科室医务人员一起学习研究。他告诉大家,医学科研一定要遵循习主席“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多出医疗成果,惠及广大官兵。

  两个镜头,跨越了70多年,折射出的却是这所医院永恒不变的传统和追求,即科研创新首先是为了保障战场打赢——

  1939年,白求恩依据当地农民粪驮子的原理,做成一对箱子,放在驴背上搬运药品和医疗器械,更好地适应了游击战的需要。很快,被他取名为“卢沟桥”的药驮子大量投入使用。这种药驮子不仅可装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和配置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而且取下后放在地上,上面加一块门板就成了手术台,非常方便。

  73年后的2012年初,由李晓明主研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后复发救治技术平台和策略的建立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救治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当有人问及这一成果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时,李晓明回答:“科研立项之初就是面向战场,成果也将第一时间应用于战场。”

  翻开医院的科研计划表,只见与官兵训练保障密切相关的卫勤科研正紧锣密鼓加快推进:手腕损伤防护机理研究,着力减少新兵训练伤;新型防护耳罩课题,立足减轻实弹爆震损伤;骨盆固定课题,聚焦降低伤员后送危险;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性骨折、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等十余项军事医学新技术相继开展;成立医院、科室和野战医疗所三级军事科研小组,构建“训—研—保”一体联动训练演练新模式。记者 苏银成

  (刘会宾参与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



楼主热帖
[热点资讯] 北京垃圾分类奖罚并举
[热点资讯] 北京:邀请代表参加民事诉讼监督宣传
[热点资讯] 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
[热点资讯] 新方法可使药物直达癌细胞
[热点资讯] 毕业啦!整理整理再出发!
[热点资讯] 人工智能 一键脱衣?技术与道德不该如此对立

发表于 2017-11-12 17: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2 17: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