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很多处于观望中的人更加焦躁了,经常有人在后台留言说自己家乡的小城市房价都6000开外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也有人说身边有人七八年前买的房子,可没那么大的压力。正当讨论激烈的时候有位网友讲述向小编了自家买房的经历,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网友叫陆陆,爷爷是从东北迁过来的,从自己父亲那代开始就生长在北京,虽然家里没有温饱问题,但是父亲跟另外三个姑姑从小就跟爷爷挤在20几平米的平房里,几个姑姑出嫁后,爷爷跟陆陆父母住在一起,陆陆就是出生在这里的。住在平房里有诸多不便,小时候家里取暖烧的都是铁炉子,接个大烟筒到外面,烟筒接触墙面的地方有的被熏得黑乎乎的,爷爷经常用家里的铁炉子给他烤白薯吃。   记得院子里有个自来水,冬天的时候,大人会用开水壶浇水龙头解冻,然后就能听见水压隆隆的声音,过一会就会有自来水流出来,然后用水桶往家里的大水缸里蓄水,平时洗衣做饭都用大水缸里的水。另外厕所也是公用的,虽然平时都有人打扫,但夏天的时候也少不了苍蝇蚊子,早上有的时候还会排队,陆陆长大一些后,夏天尽量去学校上厕所,就是怕蚊虫咬。   当时还是小孩子的他眼里都是吃吃玩玩,5毛钱的雪糕就是顶配了。爷爷床头放着一个铁匣子,里面都是几毛钱的硬币,有时候他趁爷爷不在,就会偷偷从里面拿钱买糖吃,老爷子其实是假装不知道,故意留空子给他,因为老妈总是限制他吃糖,一是觉得对牙齿不好,二是开源节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那个时候父亲一个月工资只有90块钱,母亲60块钱一家人每个月就靠这150块钱生活。有次父亲发了工资,他无意中看见他打开衣柜,拿出来一个大针线盒,把工资放了进去,然后盖上盖子,把盒子放回最里面,用衣服盖好,过几天就会去一次银行,把一个红红的叫存折的东西放回衣柜的盒子里。他长大一些后,才知道父母那是在做储蓄攒钱。   陆陆在这二十几平米的房子里度过了自己的小学和初中时代,2004年父母拿出自己的积蓄,又管爷爷借了10万块,向银行申请了20万贷款买了一套90平米的房子,真的是拿出了全部家当。爷爷手里一共只有11万,被我们借走了10万块钱,好多天都睡不好觉,念叨着:欠了这么多钱呢啊,房子怎么这么贵。老人住惯了平房,不愿意搬进楼房住,陆陆跟父母搬进了新家,他也有了自己单独的房间,居住条件变好了,同时也不得不开始面对着负债的压力。   母亲仍然限制陆陆的零花钱,用尽一切办法攒钱,平时买菜就去菜市场,去超市的话看到打折促销的菜才会买,遇到牛奶打折,一次能买好几箱,后来有的没喝完舍不得扔掉,就用来泡脚了。这种节衣缩食的生活持续了几年,陆陆老爸升职后,家里经济条件有了很大好转,但母亲的消费观念已经很难改变,平时过得还是很节俭,还是经常去超市或者菜市场淘一些便宜的菜,衣服的话,去市场里淘一些尾货,陆陆看不惯,就会拉着她去商场买一些好一点的衣服,买了之后也舍不得穿,都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再穿。   现在的买房人,面对房贷压力,总是喜欢拿七八年前、或者十年前的房奴作比较,说人家那会房子多便宜,买房多轻松。陆陆却觉得,他家买房早,但当时的经济状况跟房价比并没有优势,很多人觉得那会北京几千块一平米的房子真是太便宜了,那也是相对现在几万的房子而已,过去的消费水平摆在那里,买房子照样要下血本、倾其所有,而且人们还没有太接受贷款买房的模式,全款买房的大有人在,只有一些经济拮据到一定地步的人才会迫不得已选择去贷款,背负房贷的生活让他们感觉极不舒服,每天一早醒来,先想着把房贷还完,生活压力并没比现在的人小多少。   唯 一的不同可能就是,现在人对房子的投 资属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为了财富增值、保值而买房的人逐渐增多,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接受贷款买房的人占据了主流。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念,陆陆父母那一代人,虽然接受了贷款,但是骨子里还是不习惯欠银行钱。融360说房君对陆陆的观点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就算是现在的人回到十几年前,买房照样会喊着压力大,收入决定了消费,而且买房还是得要趁早,买早的人到后期还清贷款后压力减轻不少,这也是多数人认同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