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网络强国战略综述 “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 “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我国网信领域广大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要树立这个雄心壮志,要争这口气,努力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 新理念指导新实践,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战略开启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视野和战略思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就如何认识、运用、发展、管理互联网等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观点,深刻回答了中国是否要发展互联网、怎样发展互联网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引领网信事业发展的思想指南和行动遵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网络强国战略蹄疾步稳,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信息经济蓬勃发展,网络空间日渐清朗,互联网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幅五彩斑斓的网络强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互联网,他对互联网发展的高度重视,源于对网络强国战略的深入思考,源于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的真挚情怀,源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执着坚毅。 “跨越长城,走向世界。”1987年,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从北京发出,标志着中国人“触网”的序幕正式拉开。这一年,中国的GDP为1.2万亿元。 30年后,在中国街头,智能手机成为大众“标配”,互联网变得不可或缺。如今,中国的GDP达80万亿元,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 中国奇迹的背后,是对历史机遇的深刻把握。而在众多的历史机遇中闪耀着科技革命的光芒。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20世纪前期,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继而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基于新科学知识的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然而,并不是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被中国把握。“我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逐渐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想起这一段历史,我们心中都有刻骨铭心的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这是改变世界的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2015年12月16日,在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同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乌镇视察“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时指出:“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 互联网之光是时代之光,它“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新时代的中国无疑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了互联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2017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 “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了不起”来形容中国在互联网领域取得的成就。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亲自担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展现出非凡的远见和担当。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上强调,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一字之变,预示着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最大的“命门”。对于立志建成网络强国的中国来说,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显得尤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突破核心技术,人才是关键。“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对信息化领军人才支持力度,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信息化管理人才。吸引和扶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建立海外人才特聘专家制度,对需要引进的特殊人才,降低永久居留权门槛,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提高我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 长期以来,在技术发展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要关起门来,另起炉灶,彻底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靠自主创新谋发展,否则总跟在别人后面跑,永远追不上。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开放创新,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自己的技术,不然也追不上。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绝对了一些,没有辩证看待问题。一方面,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 “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提出要努力做到“六个加快”: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加快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 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适应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适应了新时代分两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新要求,为中国发展擘画了新蓝图,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新引擎。 “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2016年9月3日,杭州,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提出中国方案——“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各国合力推动,在充分放大和加速其正面效应的同时,把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增长方式设定为杭州峰会重点议题,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还通过了《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数字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一个多月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电子商务系列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行动的实施,中国数字经济进一步创新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不仅在经济领域,也为国家管理开辟新途径,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新手段。“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 今天,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最大牵挂。在发展互联网上,他也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把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向农村,他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发展智能制造,带动更多人创新创业;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在总书记看来,发展互联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在发展新技术新业务时,必须警惕风险蔓延。 习近平总书记对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高度重视,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之初,他就敏锐地洞察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把网络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列于和国家信息化同等重要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 面对复杂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持清醒头脑,各方面齐抓共管,切实维护网络安全。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目的是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 201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高票通过,成为我国首部网络安全领域的法律。 “在我国,7亿多人上互联网,肯定需要管理,而且这个管理是很复杂、很繁重的。企业要承担企业的责任,党和政府要承担党和政府的责任,哪一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网上信息管理,网站应负主体责任,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主管部门、企业要建立密切协作协调的关系,避免过去经常出现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象,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互联网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对互联网实行科学管理,对网络秩序进行依法整治,使安全的篱笆得以扎紧,网络空间得以清朗,国家网络安全屏障得以巩固。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互联网企业提出殷切期望,“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他强调,“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互联网虽然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 初冬,浙江乌镇。烟雨画巷,粉墙黛瓦,桨声舟影,流水人家。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如约而至,千年古镇再次迎来八方宾客“水乡论剑”、共商“网”事。 这是世界互联网领域一年一度的重要约会,也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更是倾听中国声音、凝聚国际共识的重要舞台。 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习近平总书记对每届大会都给予瞩望:首届大会,发来贺词;第二届大会,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第三届大会,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 “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从此,“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不仅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更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 早在2014年7月16日出访巴西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巴西国会的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在信息领域没有双重标准,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他强调,“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促进作用。同时,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他强调,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不搞网络霸权,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从事、纵容或支持危害他国国家安全的网络活动。”“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 站在乌镇的讲台,习近平总书记率先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坚持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他还就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五点主张”: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互联网虽然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倡议,从中国江南水乡传出,为国际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奠定了互联网国际合作的基石,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回望“触网”30年,互联网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放眼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洪波涌起、风光无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本报记者 温红彦 张 毅 廖文根 徐 隽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