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将“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列为2017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成果之一,并饱含深情地说:“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 过去一年,中国科技创新鼓点铿锵。上天入地下海,一系列“中国震撼”卷起科技进步的“中国浪潮”,定义世界新的未来。有着“冰与火完美结合”之称的可燃冰被成功开采,令中国得以抢占能源发展的战略先机。
时间回到2017年7月9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蓝鲸1号”钻井平台的火焰缓缓熄灭,自5月10日试气点火以来,此次海域可燃冰试采已持续进行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党中央、国务院为此专门发来贺电祝贺。 面对无可借鉴经验、无相关标准、无成功示范的世界级难题,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组织下,承担此次试采任务的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洋工程公司”)迎难而上,实现了海域可燃冰勘查试采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创造了“神狐奇迹”。试采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该公司专门组建的一支近800人、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攻关团队。 1 “没有责任担当,试采项目就成不了”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燃烧值高、污染小,清洁环保。它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领域,以及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下面,资源量被认为是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据了解,当前,各国竞相投入巨资开展可燃冰试采,竞争异常激烈。美国、加拿大在陆地上进行过试采,但效果不理想。海域可燃冰的开采甚至没有成功先例,日本几次试采均因出砂问题被迫中止。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向中国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向深海进军的号令。 作为可燃冰勘查研究的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基于海洋工程公司多年浅海作业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决定把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项目任务交由该公司承担。 这一世界级资源勘探开发难题带来的压力也非同一般:钻井、固井、测试,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与常规油气开采全然不同的挑战。 为了破解可燃冰的“密码”,中国石油集团专门成立试采工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汪东进担任组长,抽调各路专家,集中技术资源全力攻关。 “当时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每一项技术都要自己去摸索。”海洋工程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前线总指挥彭飞说。 时间紧、任务重。接到试采项目后,海洋工程公司立即开展全球范围的调研,整合国内外人力、设备和技术资源。赶在项目实施前,他们进行了500余次技术交流、2400余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拿出了7份技术调研报告、21项研究成果报告,所有施工方案都通过“虚拟现实”做过演练。 随着项目推进,团队无时无刻不在“与时间赛跑”。 2016年6月,海洋工程公司决定采用中集集团来福士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当时全球最先进的“蓝鲸1号”作为项目实施深水钻井平台。此时离2017年3月28日的预定试采钻井日期只有不到9个月,制造工期都很紧张,哪有时间培训员工操控?彭飞果断决定,将200人的操船团队直接派到来福士公司所在的山东烟台,边制造边学习。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海洋工程公司对员工实行“高岗低用”,原来是队长、司钻就干副司钻、井架工等,原来干机械师的干助理机械师,最终以95%的一次性通过率通过综合考评。 3月6日,“蓝鲸1号”从烟台驶向南海工区,7天后顺利抵达神狐海域。“Perfect(完美)!”平台外籍管理层为中方操船团队给出了最高评价。 “没有责任担当,试采项目就成不了。”海洋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前线副指挥马宝金感慨。从领导到员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融入每一个人的血液。 2 “攻坚克难,党员就要冲在前” 神狐海域的可燃冰存于泥质粉砂型储层,这是世界上可燃冰资源量占比超过90%的储集类型,地层松软易垮塌,开采之难,被形容为“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 为此,海洋工程公司组建了一支近800人的攻关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团队里党员占了一半,覆盖了所有的重要岗位。这些年轻人在谈到老婆孩子等生活问题时,表情还略带羞涩,讨论工作却瞬间自信从容。 “防砂技术是关键中的关键,日本此前两次试采均在此碰壁。”海洋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前线副指挥马庆坤说。“防砂这个环节既重要又矛盾,不防泥沙会堵住井筒,全部防死又采不出可燃冰里的天然气。” 结合神狐海域1300米水深的实际作业环境,团队立即开展一系列防砂试验,在无数次的尝试中寻求“最优解”,研发出粉砂质可燃冰储层试采防砂筛管等应用技术,突破了精准固井、完井防砂等关键瓶颈。60天连续试采验证了防砂思路的科学性和防砂工艺的有效性,“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深海钻井作业中,水下防喷器是保证安全钻井最重要的设备。为了解决井口稳定问题,20多个年轻人设计的防喷器比原计划多了25吨,有专家质疑认为“不可能”。当防喷器开始安装时,500千磅的重力全部压到井口,技术人员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钻井工程师梁川说:“当时我也很紧张,但还是有底气的,我们的工程设计有海量的科学计算支撑。”后来有惊无险,防喷器顺利安装。 由于钻井平台上床位有限,驻平台的年轻人经常是一人当成三四个人用,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是常态,几个月不回家也是常事。 “这辈子干成了这一件大事,太值了!”项目部王存芳兴奋地说。2017年5月10日14时52分,试采点火成功的那一刻,在场的人激动不已,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作了成就感与自豪感。 深海作业,风险无处不在。试采的60天里也非一帆风顺。让所有人历历在目的,要属与台风“苗柏”的正面对抗。 6月12日,试采第32天。凌晨4时,台风“苗柏”如期而至,但风力突然由预测的9级加大至11级。试采项目面临着艰难选择:井口是否脱离,队伍撤不撤?不停止试采,台风对设备和人员的影响难以预料;如果被迫中止试采、撤离,将是持续开采和研究工作的重大损失。 经过综合评估,所有人坚守岗位,凭借“蓝鲸1号”强大的动力定位系统和海洋工程公司经验丰富的操船队伍,顺利涉险过关。可燃冰试采火焰在狂风暴雨中依旧熊熊燃烧。 台风减弱后,正在钻台上值班的曹智检查发现一处电泵电缆故障。“攻坚克难,党员就要冲在前。”曹智立即着手维修并与团队讨论提出“注入氮气排液”的应急预案,为设备更换赢得了时间,保障了试采连续进行。 3 “生产经营延伸到哪里, 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 “试采成功不是偶然。”海洋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珂介绍,这背后与公司近年来在推进改革、促进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不无关系。 记者了解到,海洋工程公司现有党员1547人,占员工总数的43.3%。公司党委下设8个二级党委、1个党总支,共124个党支部。结合海上作业特点,海洋工程公司直接把党支部建在移动平台、船舶上,坚持做到“生产经营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在所有新组建单位、新投用大型装备、新开工规模项目及时建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统领带动作用。 公司党委去年初专门组织“开钻倒计时,大干100天”专项劳动竞赛,调动一线党员职工的积极性。可燃冰试采项目前线指挥部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前线副指挥、水合物项目部经理王友华担任支部书记。除了业务例会,他们还定期召开支部会议,及时掌握项目人员的思想动态。 “有项目就要有监督。”海洋工程公司纪委书记屈建省对记者说,2016年以来,公司从“三重一大”决策、物资管理、工程分包等关键领域入手,加强工程项目余料回收管理和关键岗位人员轮岗交流,制定了分承包方市场准入管理办法,突出权力监督和制约,为保障项目成功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总承包方,海洋工程公司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实践。他们整合了国内外顶尖服务资源,先后同135个服务商签订了200多份合同,与贝克休斯等20多家行业先进企业直接合作,实施严格的合约化管理,形成服务商管控制度60余项。 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标志着中石油在深海钻井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 正如党中央、国务院在贺电中所指出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去年8月,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政府、中国石油集团签署了《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正式推进南海可燃冰的产业化发展。 世界能源格局正被中国改写,一个全新领域已然开启。(本报记者 姜永斌)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