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907|回复: 1

[其它] 跟着古人学习读书之道,完美自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6 15: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之学”也就是“君子之学”,通过读书是为了来完美自己的。如果一个人读书之前和读书之后都是一个样,那就等于没有读书。所以读书以后要能够变化气质,那样读书才有用。
跟着古人学习读书之道,完美自己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话激励了几代人,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知识如果不能运用,不仅不会是力量,有时还会成为思想的牢笼,表面上学了很多东西,可是出不来。比如有人每天都在看书,甚至加入了每天打卡读书的公众号,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只能记得一个大概,记不住内容,连写了什么都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简单。在很多时候,阅读,是吸收效率最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人的眼球扫视和认知速度,远远超过理解和记忆速度。我们读完一篇文章、一段章节,以为自己理解了,但实际上,只是“读完”了而已,并没有对它们进行思考,也就是“加工”。我们的大脑根本没有做好接受它们的准备。只有将知识进行加工,才会发挥它的作用。

​
跟着古人学习读书之道,完美自己
2.jpg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有效地读书,成为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以达到完美自己的目的呢?我们来看看古代名家是怎么读书的,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在信中介绍过他自己读书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但人的精力有限,不能俱得。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他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


4.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3.jpg
综合以上各位大家的读书法,都提到一点,就是读书要有选择地读,有些要精读,有些要泛读,有些要反复读,读的过程要勤于思考,不仅要读进书中去,还要从书中跳出来,要融会贯通,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广源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倡导学生“勤于思考,学以致用”的深意所在。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最有效的碎片时间利用方式,不是阅读,而是思考。每当你在读书时经过对书本知识的“加工”产生的想法或问题,最好把它记下来,比如可以利用手机的记事本,并不断往里添加内容,久而久之就形成你的思考过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深度,增加对知识的吸收率,而且,可以不断地丰富你的知识库,将书本知识为自己所用。


楼主热帖
[休闲生活] 【初中毕业生如何择校】 如何选择中职学校和
[文化天地] 什么样的女人会过日子?真像原来是这样的!
[休闲生活] 玩王者荣耀遇到的那些奇葩队友,遇到这些队友
[便民信息] 广东茂名石油学校广州校区(筹)招聘了
[文化天地] 跟着古人学习读书之道,完美自己
[文化天地] 题坎下城守备翁毓伍/叶良方

发表于 2018-1-16 16: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