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030|回复: 2

[民生] 小伙给孤寡老人送饭7年 老人:不是他我早“走”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3 09: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968879479.jpg

张玉华老人和陈卫夫妇。 紫牛视频截图

  餐馆老板给孤寡老人免费送饭 非亲非故,这份爱心已经持续了7年

  在自己的餐馆里,陈卫背后是老人送的锦旗。

  一荤一素一汤,免费给陌生老人送一顿饭,这样的爱心行为似乎并不鲜见——但如果这份爱心坚持了7年呢?

  南京六合区有个小伙子叫陈卫,16岁独自外出闯荡,从学徒干起,做面点师,当大厨,28岁时他自主创业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百余平方米的小饭店。2011年冬天,他碰到了前来订菜的年近八旬的张玉华老人。看到老人孤单一人,他决定免费为老人送饭,这一送就是近7年。

  紫牛新闻记者 梅建明 实习生 徐梦云 文/摄

  “一顿爱心饭”的故事

  当下 送午饭

  老人家门半开着,似乎在等陈卫夫妻的到来

  紫牛新闻记者昨天见到陈卫时,他正在厨房颠勺做菜。只见他熟练地上灶、配料,在几口大锅之间忙活。不一会儿,肉丝炒山药木耳、炒时蔬,青菜蛋花汤,汤里还放了几块肉,三道热乎乎的菜就出炉了,量挺足。记者根据菜单价格算了算,大概三四十元。这些菜老人一般吃中饭和晚饭两顿。

  “天冷了,老人说想吃点清淡的。”陈卫边将菜、汤放进一个塑料篓子里边和记者说。“以前我送得多,现在我忙,我爱人送得多。”

  紫牛新闻记者跟随陈卫和他的妻子杨玲一起,去到家住南京玄武区尚贤苑小区的张玉华老人的家里。路不远,横穿过马路,向东拐进尚贤苑小区,前行约80米就到了老人住的小区。

  “又来给张老太送饭啦,今天两个人嘛,你们真是不容易。”路上,一位熟识的中年女子跟陈卫夫妇打招呼。

  11点多,张玉华老人家的门半开着,似乎在等他们的到来。陈卫夫妻俩推开门,走进了张奶奶家,室内有些暗,但收拾得很干净。张奶奶颤巍巍地起身,说道:“小杨,你来啦,感谢啊!”抬头又看到了杨玲后面的陈卫,张奶奶连忙挪开脚步去开灯:“哇,小陈也来啦,快来坐坐,感谢啊!”张奶奶边说边拉着杨玲的手让他们坐会儿。

  “你们是好人啊,要是没有你们,我都活不到现在了,一看到你们我就欣慰了。”张奶奶边说边激动起来,眼眶湿润了。

  “这没什么,你不要激动,保重身体。”陈卫赶紧上前扶着张奶奶。

  得知记者来访,张奶奶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说:“你们早就应该来报道一下子了,我真的要感谢他们两个人,给我送饭有四年了。”老人伸出四根指头,又突然摇了一下手,说自己老糊涂了,记不清多少年了。

  张奶奶接过陈卫送来的饭盒,小心翼翼地放到桌子上,随即,拉着陈卫夫妇去看她养在阳台上的小植物,她笑眯眯地絮叨着,哪盆花刚刚长好了,哪盆差点冻死了……

  回忆 初相识

  2011年冬天接下老人订单,开始免费送餐

  张奶奶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这些年多亏陈卫和杨玲。“小杨的父母才回老家,我跟她说,以后我孤单死喽!舍不得他们走。”

  一旁的陈卫解释说,妻子杨玲的父母是贵州人,两个月前来南京小住时,经常来张奶奶家,陪老人聊天解闷。前几天,岳父母回贵州老家,张奶奶舍不得。事实上,自己的父母从六合来也经常来看老人,陪她解闷。

  杨玲对紫牛新闻记者说,已经把老人当成自己长辈。

  具体给张奶奶送了多久的饭,陈卫一时有点模糊。“六七年吧。”陈卫说。在妻子的提醒下,两人一番梳理,这才想起最初开始送饭,是在饭店开业两年后的2011年冬天。

  “第一次见到张奶奶,大概是2011年冬天,那天她拄着一根拐杖,一瘸一拐地来到我饭店里,说是要炒几个菜。”陈卫说,老人结了账,开始说自己腿脚不太方便,想让服务员把炒好的菜送到她家里去。那时陈卫的饭店开业伊始,生意并不是太好。菜炒好后,陈卫摸到了张奶奶家,进门之后发现她是一人住着单室套,屋子里陈设简单。正好生意不忙,陈卫和老人闲聊了一会儿,知道她是独居老人。

  “她说自己快80岁了,身边也没有人照顾,希望以后就在我饭店订点炒菜,至于价格嘛,好商量。”陈卫说,他回到饭店后,把张奶奶的情况跟妻子说了,两人商量后决定接下这单“生意”,定时定点给老人送菜送饭,但不收老人钱。

  “说实话,当时的饭店还不赚钱,但想到老人也不容易,我们即使亏钱,也不在乎多这一张嘴。”陈卫说。

  “我们会每天问张奶奶喜欢吃些什么,给她送过去。有时候她不说的话我们就做一些店里特色菜。逢年过节时,还会送些饺子、鸡汤给她。过年我们饭店会放假几天,那我们就会提前做上好几天的饭菜,给她送过去。”陈卫的妻子杨玲说。

  坚持 不容易

  一送六七年,半年前社区才得知这事儿

  “我们老板坚持这么些年,真的很不容易。每次送的菜,量都很足,味道也好,我们都挺佩服的。”跟随陈卫多年的一位员工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现在到饭店吃饭,这几个菜怎么也得三四十块钱,一年就是一万多,六七年那得七八万元。

  陈卫所在的墨香社区原副书记葛珊珊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张玉华老人今年86岁高龄了,住在尚贤苑,老伴多年前去世,就剩下她一个人居住。”她是去年年中走访张玉华老人时,才得知陈卫多年送饭一事。“陈老板照料张玉华老人一事竟然持续了六七年,他和家人还经常上门陪老人聊天,有时候还会组织员工一起去看她,陪她。这已不仅仅是送一顿饭那么简单了,他们这种公益行为是我们社区的正能量。”

  葛珊珊说,她所在社区还有一对90岁的老夫妻,子女均不在身边,也想通过外面的餐馆做饭送餐,她联系到陈卫,没想到陈卫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经过试吃,夫妻俩一致确定在这里订餐。“我也不能再增加陈老板的负担,他给这对夫妻提供送餐,每人每顿只收8元钱,实在是很便宜了。”葛珊珊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她有这么一个想法,希望通过让陈卫的饭店成为社区老年人的助餐点,来对他进行一些补助。

  不擅言辞的陈卫一直表示,照料老人这件事他认为只是件小事。但老人家不这么认为,为了感谢陈卫一家对自己多年来的帮助,几年前张奶奶特地送来一面锦旗。最近,老人踱来店里,无意间看到锦旗因时间长了破了个洞,她很在乎,没几天又送来一面新的锦旗:赠新锅土灶全体人员——关爱独居老人数年如一日,真情奉献不是亲人胜亲人。

  爱心夫妇“小传”

  艰苦创业熬出头 待人真诚是“法宝”

  陈卫不太喜欢和别人计较,这更多的是源于他艰苦的创业历程。16岁时,陈卫走出南京六合老家,做水电工学徒,因为年纪小身体弱,水管都搬不动,3个月后改行去一家小店学做面点,又3个月后成了师傅,独当一面,一干就是3年。为了做个多面手,他辞去了原本熟练且稳定的工作,跳槽到了一家大酒店学做菜,再后来又是一连串的跳槽。

  “做学徒,从头开始,一个月都没有休息的时间,睡过花坛、公园的长椅,还睡过酒店的餐厅……”陈卫说,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到晚上8点多睡觉,这在厨师行业是常事。陈卫说,最困难的时候,住在亲戚家里,离酒店有几公里远,坐不到车就走路上班,怕迟到甚至跑步上班。“为了省钱,什么样的苦都吃过了。”陈卫回忆,从只会做面点,到学做菜,到饭店从“打荷”干起,每天早早到后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帮师傅配菜、尝菜、摆盘,再到熬成师傅。

  “2002年做面点时,我拿的可是高工资,一个月有3000多元,后来转型做菜,每个月只有500元钱,必须学会放低姿态。从最低级的厨师做起,我用了3年的时间从十三炉炒到了头炉的位置。”陈卫说,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得一步一个脚印,从低到高,有失败,也有成功,关键是要懂得付出,懂得感恩。

  “记得刚开店那会,我们店里的生意不太好,隔壁一家饭店因为生意火爆,桌子不够用,经常到我店里来借桌子,我都会热情地借给人家。”陈卫的老婆杨玲说,结婚后两人开了这个小饭店,开始的时候不懂做生意,前两年很艰难,后来慢慢学着怎么吸引客人。“你得待人真诚,做菜保持水准,价格公道。”杨玲说,后来生意逐渐好了起来,又开了一家分店,这些年来的进步,全靠的是待人真诚,对待顾客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来源:扬子晚报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创卫回音丨市区新楼村文德市场环境卫生有所改
[热点资讯] 陕西秦岭南麓别墅群62栋全被认定为违建 已开
[热点资讯] 人民日报刊文: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
[热点资讯] 工业设计助力制造强国
[热点资讯] 事业和家庭:职场妈妈的单选题?
[热点资讯] 跨越天堑的帮扶:成都高新区援藏工作队精准扶

发表于 2018-2-3 17: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正能量
发表于 2018-2-3 17: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