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丰县,革命烈士彭湃故居,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彭湃故居,坐落在汕尾海丰县中风景秀丽的龙津河东面的海城镇桥东社,坐北向南,面临龙津河,始建于清末,主楼双层,前廊子仿西式建筑,楼板加铺花砖,风火式山墙。楼下中间为堂屋,供有彭湃母亲周凤的遗像。
彭湃同志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彭湃的书斋“得趣书室”就在故居东侧。由于彭湃投身革命运动,彭家的家财家产和故居,都为革命作过贡献。
彭湃生于1896年,其家族是海丰县首富。彭湃家的田产面积大得惊人,海丰县城有五六条街道的店铺都是彭湃家的产业,照理说,彭湃这样一位含着“金汤匙”的少爷怎么也不可能与贫下中农交朋结友,原来彭湃的父母并非门当户对,他的母亲周凤是贫农家的女儿,被父母卖到彭家当童养媳,后来做了彭湃父亲的小妾,用古代的话说,彭湃是庶出子女。正因为如此,彭湃从小便产生了对农民的质朴感情。从母亲那里,彭湃学会了很多农活,这为其从事农民运动打下了基础,彭湃通过母亲和家里的佣人、佃户,懂得了谷贱伤农的朴素道理。这些童年与少年的经历,让彭湃逐渐认识到自己家族的富裕其实是建立在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之上的。但是,即便当时彭湃明白剥削的真相,如果他墨守旧制,沿着家族安排的道路走下去,成为商贾或官僚的话,他是不可能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所幸的是,一次留学日本的机会改变了彭湃的思想。 1917年,彭湃来到早稻田大学就读商科。当时的东京正是东西方思潮汇聚之地。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流派,被引入大学教育之中。留学期间,彭湃阅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他经过深入思考,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了当时中国社会乱象的根源,也提供了解决中国问题的路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完全因应了他想为老百姓谋福祉的朴素思想。可以这么说,政治理论的学习是彭湃思想产生巨变的催化剂。
1921年,彭湃留学归国。首先来到了省城广州,他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青团。从广州回到海丰后,彭湃受县政府聘请,做了几个月的教育局长,后因受组织学生游行被免职。 1922年5月起,彭湃在老家做了两年的农民工作。刚开始,彭湃穿着西装,带着礼帽,去找农民宣传革命思想,可农民一见到彭湃就躲得远远的。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当时彭湃书生气十足,犯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彭湃碰了钉子后,便换上佣人的衣服,赤脚下田帮着农民兄弟插秧割禾,劳动之余和农民拉家常,没过多久,他便与农民打成一片。 1922年7月,他和五个农民成立六人农会。革命的星火迅速在海丰县燃烧起来。 1923年元月,海丰总农会成立。入会的农户占全县总人口四分之一,彭湃任会长,为了表示革命到底的决心,一把火烧掉自己家族的几千张地契和租约。国共合作以后,海丰的农民运动不断深入,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彭湃是一名革命家,但他也食人间烟火,有至爱的母亲、妻子和子女。两任妻子、大哥、小弟、小侄子也先后为革命牺牲时,他的侄子被国民党反动派投入珠江时,才17岁啊!1921年至1949年,海丰县有四万人为革命洒下了热血。 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近百万人口在这里安居乐业,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青年才俊,成就了他们奔向美好的未来!如今,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你会如何热爱自己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