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银华 于 2018-3-6 15:53 编辑
陆丰遊槎街陈──传承忠孝美德,沿袭中原古俗的活化石 遊槎街陈姓开基历史悠久,是明朝后期来这里置居的,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人口众多,在陆城居住的就有近万人。且族人开明,诚信敬业,仗义疏财,热爱家乡,是历史以来馨德流芳的望族。 仗义疏财,热爱乡梓。 相传,遊槎街陈经商有方,非常富有。清朝初年苏老贼围东海滘,那时陆丰未建县,官府力量薄弱,难以护民。遊槎街陈姓长老为使东海滘百姓免受血腥之灾,出面与苏老贼谈判:“英雄此来莫非为财,有道是纸乡难破,何况东海滘四十八社英才辈出,一旦兵戎相见,惨不忍睹。英雄豪爽,仗义天下,英名远播,今老朽备下薄财,聊以犒军。英雄从此远离东海这贫瘠之地。”挑去大银十三担,平息了东海滘一场灾难。事过数百年,东海人还时时传颂这一义举。 勤耕励读,重视教育 遊槎街陈姓一族历来重视教育,族中留有“儒田”,“儒铺”,所得租金用于资助族内子孙读书之用。真正是诗书传家,忠厚待人。家教、家风好。因此,遊槎街陈姓一族人才辈出,出过大学教授、名医,还有很多经商有成的名绅。若是东海其他姓氏、其他乡里有民事纠纷,即使是官府断不了,请遊槎街的长老去调解,一般都能成功。因为遊槎街的长老处事会公道,威信好。 敬祖追远,传承忠孝美德 遊槎在东海是一个响亮的名称,这个名称起于何时无从查考。有以遊槎街为中心衍生出遊槎中巷、遊槎埔等地名。遊槎这个地名是很有诗意的。查词典,遊槎指浮槎。喻指远行之舟。《卓岐遊槎陈族谱叙略》有提到他们的祖先从福建南来,“三月初二日午飏帆,初四日即到碣石。”是否取这远航而来之意?整条遊槎街全长200多米,街巷的形状也如一艘大船。他们祖祖辈辈都告诫子孙,我们是福建漳州漳浦卓岐出祖的。现在每逢清明节还组团回福建祭祖。他们的祖脉清晰的追寻到唐朝初年,七十二岁高龄带兵平南的祖妈魏敬、开漳的祖先陈元光等。忠君爱国是他们的族规祖训。 传承与众不同的中原风俗 遊槎街“拜五早”。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五天的清早,陈姓的裔孙都要带着祭品到遊槎街的祠堂、公厅拜祖。初一的“早拜”是从除夕夜的十一点半后就开始的,这一活动一开始,整条遊槎街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去拜的人备一碟菜,或者一提面包作祭品,供桌放不下,放到祠堂的天井中。鉴于人口多了,且分散居住,“拜五早”就不集中了,先来先拜。很多异姓的邻居都去看热闹。成为东海一特色民俗。 正月初十隆重的祭祖仪式。正月初十、十一,东海其他姓氏是办“开丁”,请吃“丁茶”、摆“丁酒”。但遊槎街陈姓这一天是举行隆重祭祖仪式,整个仪式与东海其他地方不一样,是沿袭中原的礼仪:全猪全羊,唱礼官主持整个行祭程序。祭祖的主题是颂扬先祖开基维艰,子孙要秉承祖训,敦宗睦邻、忠孝传家等美德。这一习俗数百年从未间断。 “殓祖”,传承福建漳浦的殡葬习俗。 先人死亡后以二十四块白绫缠扎遗体,称为“殓祖”。据传说是为追念开漳的祖先陈元光,认为经过“殓祖”后死者才能“归天”和祖先在一起。遊槎的这一习俗传承了数百年,据现在80多岁高龄的长者陈润贞先生介绍,解放前夕遊槎的长老仙逝,就用“殓祖”的方式入殓。这是东海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不过现在这一风俗改革了,改穿寿衣下葬。 遊槎有“追远堂”、“心远堂”、“齐远堂”和“衍庆堂”等祠堂,“心远堂”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二0一一年被陆丰市人民政府指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整条遊槎街除了祠堂之外,还有五座每座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大厝,规模宏伟,建筑工艺精堪,雕栏琢玉,古香古色,至今保存完好。 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