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过后,填报志愿就成为考生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各路志愿咨询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
今年,不少高考志愿咨询机构搭上了人工智能的“便车”,声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推出的咨询服务能提高预测录取概率。
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利用大数据进行志愿填报的产品不在少数,收费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记者进入某“高考志愿咨询”QQ群,群内推荐的一款智能化志愿填报产品在页面中反复推送。该产品介绍页面显示,消费者只需购买298元的产品卡,便可根据考生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志愿推荐。该产品声称由高校数据分析团队研发,借助数学模型能准确预测各大院校投档线,“85%以上的院校的投档线预测偏差在5分范围内”,并根据考生成绩自动得出多种院校组合供选择。
随后,记者查询经营该产品公司的工商登记信息,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有“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相关经营许可,但并没有“教育咨询”或与教育教学服务有关的经营事项。
记者以考生身份致电该产品运营人员咨询录取信息的相关情况,对方很肯定地表示:“我们有渠道获得数据。”但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只是,不能保证是最新的。”
采访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平台以“后台有10年的教育部报考数据可供参考”作为卖点,还有一些咨询机构客服人员明确表示,有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数据是相当准确的。
“很多数据和信息,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找,找到了也不会看,花点钱找人帮我们分析预测,可以接受。”购买了咨询产品的考生家长宋先生表示,听说他们手上有不少相关部门的内部数据,这些是不是有点用?
然而,近期北京、江苏等多地教育考试院纷纷公开澄清:除了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外,不会对外提供任何招录信息,没有与任何一家机构合作过。
“考生和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大数据分析进入志愿填报领域,条件上仍有所欠缺。”上海大学教授叶志明认为,运用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方式,或许可以在知分情况下,得出学生被某高校、某专业录取的概率。“但以往考试录取也有‘大年小年’之说,短期数据表达的趋势难以给出准确预测。”
一些信息领域业内人士也认为,大数据可靠的前提在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使解决了这一问题,以数据为基础,构建精准有效的数学模型也并非易事。
“比起盲目跟风、仅从外界给予的信息来确定志愿方向,倒不如在选择时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教育专家认为。
来源: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