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文化内涵与武德
一一林海添
中华武术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为增强人民体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锻炼意志,培养品德,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活跃文化生活等起到了一定作用,创造了无数时代豪杰。武术,不仅仅是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种文化艺术。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武术讲究协调性,内在性及与环境的统一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武术受中庸、礼让、仁爱等儒家思想习惯的影响及中国哲学佛学思想的影响,一直以来,被作为武术伦理的核心,使武术这一伤人的手段被纳入了道德伦理的法规之中,使武术不光成为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途径。因此,在‘’仁爱‘’的伦理道德法则中,追求文武双全,提倡仁勇兼备,是武术中儒家思想及哲学佛学思想的主要文化内涵。武术是德意的统一,练武不仅仅练就出色的武功,高超的技艺,重要的是修练自己的思想道德,大凡武术家无不是道德仁义之君子。
崇德尚武,发扬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所提倡武德的基本原则。武德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现在的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终于使尚武与崇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崇德是尚武的前提,尚武是崇德的反映,通过崇德尚武,最终要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武德是对每位习武者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传统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等方面。新时期武德是树立理想,为国增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尊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的良好武德。
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传统武术的伦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行、道家的道心和释家的佛性所构成。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道德精神表现实质上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它的内容虽然随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和丰富,但其实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等方面。
在习武过程中,习武者应明确习武的目的,端正习武的动机,培养虚心好学,抵制好勇斗狠,欺负凌弱,夸夸其谈等恶习。一个武林高手,不但要看他的武功有多高,还要看他的品德是不是高尚,没有崇德尚武,就没有一个武术家基本的品德,俗话讲:‘’习武先修德‘’,只有崇德尚武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武术家。
总之,武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从古至今都是习武者必须严格遵循的准则。我们今天的武德,更应该是继承传统武德的基础上,建立我们新时代特点的武德准则,那就是要求我们广大习武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认真的做好‘’五讲‘’、‘’四美‘’、‘’三热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正能量的人,既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又要具备过硬的武功,一旦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我们使能立即挺身而出,听以召唤而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
二零一八年八月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