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上海市市长应勇透露,《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已通过审议并印发,只待揭开面纱;   用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周南的话说,城市群已经成为人口居住和就业创业的城镇密集区,也支撑着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徐林也曾指出,未来中国80%以上的人口将分布在由全国257个城市组成的19大城市群里。   这是我们希望达成的目标。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拿得出手”的只有沿海三大城市群?国家层面出台了不少支持城市群发展的规划文件,但实施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   一般来讲,政府文件都是惜墨如金的。而有一张规划图,罕见地反复出现在多个重要文件中。   周南说,此次“确定了中国适宜发展城市的地方,最后慢慢就形成了城市群”。   第三次则是在2016年3月出台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并对全国19个城市群和2个城市圈的建设目标和方向做出具体要求。   这张图究竟反映了什么?用周南的话说,就是原来我们总爱说“地大物博”,后来发现不是那么简单的。   从2006年起,也就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层面就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此后11年里,这一理念不断巩固更新,一直到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真正落实到正式文件中。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2018年,美国有约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群,而中国这一比例只有约40%。   近年来,各界开始密切关注城市群的发展走势,从讨论“谁和谁抱团”到“谁有资格当老大”,大家都在期待能够诞生新的增长极。   在京津冀地区,三省市交通一卡通发行数量超过180万张,城市群内部通勤成本进一步降低;成渝城市群经济总量从2014年3.76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近6万亿元;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全部接入网上办公电子系统,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   周南解释说,每个城市群在编制规划时,都点了它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编制规划和实施解决这些问题”。但现实情况是,有一些很老的问题解决不了,也有一些中心城市发挥带动作用不够。   “这样一个中心城市自己都没有吃饱,很难指望它辐射带动更多的地方。”周南说。   为什么城市群的规划实施不尽如人意?周南坦承,“我们也在反思”。   因此,“都市圈”被寄予厚望,成为突破口。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根据上述意见,到2035年,全国现代化都市圈格局要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不过,她也指出,目前各方对“都市圈”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叫什么”“有多少”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把事情做起来,达成目标,从她的角度来说,乐见各地积极探索。   第一个任务仍然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只有交通打通了,一体化才有前提。”周南说,这个交通应该是快捷通畅、无缝衔接的交通,所以我们希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可以尽量多建一些轨道交通在都市圈里。   如果说产业协同谈的是“挣了钱以后怎么分”,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和生态治理的共保共治,就是眼下实实在在要发生的成本,实现起来还要更难一些。“如果能把这个机制建好,我想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设应该就有了前提。”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汕尾市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