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
2011-05-25 10:27 奥一网
5月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仪式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深汕特别合作区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写进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这同时标志着深圳“再造一个特区”、汕尾融入珠三角的发展战略正式启动。根据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提供的《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规定,深汕特别合作区将形成“一心、二轴、四片”的空间结构,重点发展包括高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 方案明确,到2020年,成为超过2000亿元G DP的重要增长极。到2030年将实现包括工业、科技、教育、物流业、服务业、新城区在内的总部经济与基地经济一体化,G DP将超过5000亿元。在管理模式上,将采用合作区财政体制执行“省直管”模式。 为什么特别合作区不是设在深圳和惠州或其他相邻城市之间,而是深圳和汕尾两个相距较远的城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将给两地带来怎样的改变? “深汕特别合作区”落地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昨日向南都记者分析认为,深圳和汕尾的合作前景值得看好。“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深圳经济发展的积累已久,动力比较强,但苦于没有发展的空间。而汕尾虽有空间,但内在的发展动力比较弱。两者合作是一个很好的,互补型的搭配。”深圳市政协委员金心异则认为,该项合作将迅速提升汕尾片区的基础设施水平,而汕尾市的发展水平将因此至少会拉快10到15年。 根据《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规定,到2020年,成为超过2000亿元G D P的重要增长极。“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范围包括汕尾市海丰县鹅埠、小漠、鲘门、赤石4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合作期限初定30年。依据方案,深汕特别合作区将重点发展包括高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所谓“一心”,指的是中部小漠新城区,主要发展交通门户、商业、商务、物流仓储、核心居住;“二轴”则指沿海岸线发展海岸经济轴,以及沿深汕高速、324国道、厦深铁路等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的腹地发展轴。“四片”的规划则分别为:东部的鲘门为特色旅游区,主要发展特色餐饮、滨海旅游、休闲居住等;南部填海区为临港工业区,以新能源、精细化工、临港工业为支撑;西部的鹅埠主要是高端产业区,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高新产业为特点;北部的赤石为生态建设区,主要发展生态屏障、生态旅游、会议研发等。 管理方面,按照双方的分工,未来深圳主要负责投入、开发、招商、管理等,主导开发经营;汕尾则是负责社会管理、征地拆迁等,主导社会环境。 方案同时规定特别合作区的利益分成机制,合作区的财政体制执行“省直管”模式,委托深圳市全权代管,并授权深圳市管理和审批合作区的财政预决算,报广东省财政厅备案。 而特别合作区财政对深圳市、汕尾市(含海丰县)的体制关系是:合作区产生的地方级税收在扣除省按体制规定的获益部分后,由深圳市、汕尾市和合作区按25%、25%和50%的比例分成。 2011年-2015年,深圳、汕尾两市将各自所得分成收入全额返还合作区;2016-2020年,深圳、汕尾两市将各自所得分成收入的50%返还合作区。对此,汪洋表示,希望深圳和汕尾两市能够发挥各自优势,探索一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互动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深入开展,破解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新路子。 汕尾发展提速 事实上,深圳与汕尾的合作早在2008年时已埋下伏笔。早在2008年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带领深圳市党政考察团去到汕尾,考察深圳市重点扶持的仅为1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并提出,在汕尾最靠近深圳的鹅埠、赤石、小漠、鲘门四个镇拿出更多的土地,与深圳联手共建合作区,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2009年,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变身为深汕特合区首期合作区,深圳市提供了全套规划设计支持,深圳市30个行业协会组织了数十次投资考察活动,数十家企业率先落户合作区。 但为什么特别合作区不设在深圳紧邻惠州抑或其他相邻城市,而是选在汕尾?李立勋认为,因为深莞惠的合作早就在政府层面作为一种战略举措力推,另外在市场和社会层面,由于直接相邻,合作也已经在进行之中。“近几年包括汕尾在内的整个粤东地区,发展比较滞后。汕尾事实上比较潮汕更加落后一些。”李立勋表示,原来广东所以在汕尾设立地级市,也有其发展较滞后的原因。“原来是想将其培养成一个增长极却没有成功。汕尾相当于珠三角和粤东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洼地。” “另一方面,是希望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向粤东的辐射和带动从汕尾这样一个点先开始。看能否将这样一个凹陷区域带动起来,将来珠三角将东部扩散带动一个增长极。” 伴随着深圳沿海高速的开通,厦深高速铁路的开建,广州汕尾高铁的规划建设,珠三角交通管网相继延长到汕尾,两地之间的时间距离缩短到一小时车程,进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省委书记汪洋亦曾指出,“汕尾处在环珠三角内环的区域,毗邻珠三角最有活力的东岸,东岸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四个市经济总量占了全省的60%,汕尾到东莞、深圳、惠州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处于东岸地区海岸线的第一延长线,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无论是从历史、现实的角度看,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看,都证明加快融入珠三角,是汕尾做大经济规模最现实的选择。”“深圳1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支撑了30年平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G D P全国第一,堪称世界奇迹。现在深圳的土地开发强度全省第一,到哪里去寻找下一个发展阶段呢?”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0年底,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已落实入园项目49个,投资总额达563亿元。其中包括中关村(汕尾)科技园、灏芯微电子、信利4.5代A M -O LED、天洋太阳能光伏、雅芝TFT-LCD生产线、科亮特环保电池、恒兴水产科技、中恒药业基地等一大批项目。 地理纵深 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历程 2008年8月6日省委书记汪洋对深汕特合区问题发表第一次讲话:“建立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干好了,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城带乡,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省委、省政府支持深圳和汕尾进行这样一个特别的合作。” 2010年8月25日- 26日省委书记汪洋率队到汕尾市就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2010年11月18日副省长刘昆主持召开省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协调小组第四次会议,研究合作区基本框架、行政架构和财政体制等三个方案,协调解决深圳、汕尾两市对方案的分歧意见。 2010年1月13日两市联合上报方案。 2011年1月21日省政府办公会议通过。 2011年2月18日省委常委会批准。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 地理论见 汕尾发展或加快10年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昨日向南都记者表示,深圳和汕尾的合作前景值得看好。“汕尾确实近年发展动力不足。但实际上其区位不错,临海且处于珠三角的边缘。如果有深圳这样一个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给予实质性的对口支持。无论在基础上、理念上,包括市场的扩张以及政策层面,都会带来实际的好处。”李立勋表示。“另外一个方面,汕尾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辐射,同时也是给深圳内在的发展动力找到一些可以落脚的空间。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则表示两者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就可在东翼沿海地带再造一个或数个深圳。而深圳市政协委员金心异则认为,尽管该项合作的展开可以为深圳提供发展所需要的土地,但相对而言,对汕尾未来的发展无疑更有裨益:它将迅速提升汕尾片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意味着以深圳而不是汕尾的城市信用(品牌)去吸引投资,而深圳也将出台政策鼓励深圳的制造业将生产基地迁移到特别合作区内(在此之前,深圳不鼓励自己的传统制造业迁出本市)。在其看来,汕尾市的发展水平将因此至少会拉快10到15年。 南都记者 张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