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形式主义痼疾,不是一年的事情,不是暂时的工作。只要稍有松劲,就很有可能出现文山会海大回潮、纸上调研再升温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求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守住精文减会的硬杠杠,确保比2019年只减不增,方能为基层减负、让基层有感,避免一篙松劲退千寻。
挑战在前,更需持续用力。2020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影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新的挑战。如何释放广大党员干部决战决胜的合力,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是摆在眼前的难题,也是必须答好的考题。
形式主义屡禁不绝,甚至不断出现用“形式主义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往往披着“正确的外衣”,将所说与所做割裂开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哪怕是非常时刻、任务繁重,也不能指望形式主义问题能自动解决。我们既立足于靶向发力解决突出问题,更着眼于精准施治建立长效机制,释放出这样的信号:只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才能逐个破解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
治理形式主义,既要敢于惩治,也要善于激励。基层干部长期在一线连续奋战,工作千头万绪,不少人“白加黑”“五加二”连续工作。对于他们而言,除了解除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尤其需要多一些理解包容和关心爱护,让他们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干劲。疫情期间,各地火速提拔重用那些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好干部,赢得各界纷纷点赞。从建立村(社区)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研究制定为受到诬告错告干部澄清正名的意见、把干部待遇保障制度落到实处等方面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是激发广大干部决胜小康精气神的有效之举。
决胜全面小康是经济发展仗,也是一场作风攻坚仗。需要明确的是:减负决不等于休息,松绑旨在实干担当。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中攻克最硬的堡垒,在给群众带来一点又一点的实惠中拿下最后的山头,作风建设必将取得更大成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必将准时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