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战书主持召开第七十次委员长会议
听取有关草案和议案审议情况汇报
本报北京8月10日电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十次委员长会议1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栗战书委员长主持会议。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飞向会议作了关于城市维护建设税法草案修改意见的汇报,关于契税法草案修改意见的汇报,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继续运作的决定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的决定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宪法法律委根据常委会会议的审议意见,提出了上述草案建议表决稿。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向会议作了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草案审议情况的汇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杨振武向会议作了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和任免案审议情况的汇报。
委员长会议决定,将上述草案建议表决稿等提交常委会会议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出席会议。
人大常委会听取今年以来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
本报记者 徐 隽
8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作的《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何立峰说,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逐月好转,积极因素明显增多,生产需求持续回暖,就业民生较好保障,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同比下降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8%;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7%。
何立峰说,上半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万亿元。增加财政赤字规模1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使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发挥金融支持作用,3次实施普遍降准、定向降准释放1.75万亿元长期资金,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安排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等措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融资成本明显下降,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别增长11.1%和12.8%。6月份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64%,较上年末下降0.48个百分点。上半年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新增4.86万亿元,同比多增1.37万亿元。强化稳就业举措,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落实力度,实施企业稳岗扩岗支持计划,上半年向435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资金636亿元,惠及职工1.14亿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6月份同比增长4.8%。6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1.5%。6月份主要服务业生产指数(SPI)初值同比增长2.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增长较快,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降幅明显收窄。
何立峰说,从目前执行情况看,计划完成情况总体符合预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等民生保障指标进展顺利,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等环境保护指标完成较好,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境外直接投资等定性表述指标经过努力基本能够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等指标完成需付出更大努力。
人大常委会听取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本报记者 徐 隽
8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了财政部部长刘昆作的《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刘昆说,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各地区各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预算的决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经济稳步恢复,复工复产逐月好转,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显加快。在此基础上,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刘昆说,1—6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176.07亿元,同比下降10.8%,从4月起收入累计降幅逐月收窄,呈现持续向好态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410.88亿元,下降5.8%。收支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随着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成效持续显现,税收收入降幅收窄。二是地方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带动非税收入增长,涉企收费继续下降。三是由于复工复产进度和产业结构差异,财政收入回升程度出现地区间分化。四是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1—6月,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4809.3亿元,下降15.3%,主要是受疫情以及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影响。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36089.87亿元,增长6.5%。截至6月底,基金累计结余95151.31亿元。
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贯彻预算法和《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落实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决议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有力维护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截至7月30日,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已全部顺利发行,平均发行利率2.77%。地方政府债券4.53万亿元额度已全部下达。截至7月15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8万亿元,占今年新增债券的59%。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61亿元已全部下达,此外还下达综合性财力补助资金290亿元,确保完成剩余脱贫攻坚任务和巩固脱贫成果。
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国家监委专项工作报告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追逃追赃工作队伍
本报记者 徐 隽
8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了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杨晓渡所作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关于开展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情况的报告》。据了解,这是根据宪法和监察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国家监委专项工作报告。
杨晓渡说,加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监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宪法和监察法赋予的职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呼声,组织协调有关单位深入推进反腐败国际合作,在全球开展追缉腐败分子行动,决不让其躲进“避罪天堂”。
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0年6月,共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7831人,包括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2075人、“红通人员”348人、“百名红通人员”60人,追回赃款196.54亿元,有效削减了外逃人员存量;其中,国家监委成立以来,共追回外逃人员3848人,包括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1306人、“红通人员”116人、“百名红通人员”8人,追回赃款99.11亿元,追回人数、追赃金额同比均大幅增长,改革形成的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成为追逃追赃领域治理效能;新增外逃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明显减少,从2014年的101人降至2015年31人、2016年19人、2017年4人、2018年9人、2019年4人,有力遏制住外逃蔓延势头。
杨晓渡说,下一步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追逃追赃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依靠全国人大支持、自觉接受监督,不断健全追逃追赃法治体系;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一体推进追逃防逃追赃工作;提升监察机关治理能力,切实加强追逃追赃国内法律适用和国际规则研究;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反腐败全球治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追逃追赃工作队伍,从严从实加强监察机关自身建设。
“一决定一法”执法检查报告显示
滥食及非法猎捕交易野生动物得到有效遏制
本报记者 王比学
今年5月至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检查。8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作了执法检查报告。她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贯彻实施“一决定一法”态度鲜明、行动迅速、成效明显。
报告显示,通过加强执法监管,滥食及非法猎捕交易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一是严格依法取缔和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国务院建立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牵头、26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省级层面建立了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一系列保护执法专项行动,着力强化执法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对农贸市场、超市等重点场所的监督检查,截至目前,全国检查经营场所2006万个次,停业整顿交易市场及经营户1.2万余家。二是依法有效遏制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各地区各部门从供给和需求双向发力,紧盯猎捕、出售、购买、运输、寄递和生产经营、消费等多环节,严查非法食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行为。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加强餐饮服务经营和网络订餐平台监管,对市场上摆卖食用野生动物的摊位、门店、野味餐馆等场所依法进行关闭、查封,对网络发布的食用野生动物交易信息依法予以清除。三是依法规范野生动物非食用性利用行为。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加强麝、熊、赛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类等资源保护及产品入药的通知,大熊猫国内借展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今年以来,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养殖场清理整顿,隔离饲养繁育场所近1.1万个,加大了对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的监管力度。
报告指出,野生动物保护法各项制度规定也得到落实。首先是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国务院先后发布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其次是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基本落实,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454种野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予以重点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将1591种陆生野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纳入保护范围。同时,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制度基本落实,目前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保障。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制度基本落实,截至目前,在全国陆生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集群活动区已建立742处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000余处省级监测站和一大批市县级监测站,初步构建起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和监测体系。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报告显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制约农机化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比学
今年6月至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8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作了执法检查报告。他说,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粮食与特色作物之间、农林牧渔各业之间、平原与丘陵山区之间的农机化发展还不平衡;传统农机产能过剩与先进适用农机缺门断档问题并存,高品质、智能化、复合型农机装备有效供给还不充分;作物品种、种养方式和农机化结合不紧密,农田作业条件与农机化生产还不协调等。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突出短板。农机行业整体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基础材料和配套机具质量不过关,成为影响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
先进适用农机供需仍不匹配。农机装备供不适需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适用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产领域的新机具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高耗能、低效率农机仍普遍使用,我国农机田间作业亩均动力配置是发达国家的5至6倍,传统农机领域小马力、中低端产品扎堆,动力机械行业表现尤为突出,拖拉机与配套农具不匹配。
农机作业服务扶持力度仍待加强。对推动农机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作业水平的政策扶持仍有待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不够,影响农机作业效益和农机使用效率。目前各地小规模自用型农机户较多,从事专业化服务的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占比不高。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还需完善。从检查情况看,一些地方反映当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减少,与农民的实际购机需求相比出现一定缺口,一些地方则反映目前传统农机已趋于饱和、产出效益下降,农民购机意愿在降低。
农机监管服务水平尚待提升。面对农业农村各个领域农业机械装备的广泛使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质量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需要严格落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