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和汛情,公众关心粮食安全并无不妥,但大可不必恐慌。非常之年农业依然有望丰收,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在增强。当然,粮食安全问题极为复杂,任何时候都不能高枕无忧。一方面,我们有实力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口粮绝对安全有充分保障;另一方面,要把粮食安全这根弦绷得再紧些,把保险系数再打高些。
近日,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旱涝灾害没有逆转粮食生产稳中向好态势。如果后期不发生大的灾害,全年还将是一个丰收年。笔者认为,非常之年农业依然有望丰收,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在增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洪涝灾害让我们对粮食安全现状有了再认识。一方面,我们有实力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口粮绝对安全有充分保障;另一方面,要把粮食安全这根弦绷得再紧些,把保险系数再打高些。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安全。尽管疫情给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对农业的影响小于二三产业。从春耕到夏管,各地着力打通农产品生产堵点,保障农业产业链畅通。作为粮食生产的前两季,夏粮和早稻已收获完毕且实现增产。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尽管今年局部旱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
面对疫情和汛情,公众关心粮食安全并无不妥,但大可不必恐慌。从生产方面看,农业的保障能力处于历史高水平。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台阶上。2010年以后,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比世界平均水平持续高出50公斤左右。如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超470公斤,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除粮食外,肉蛋奶果菜鱼也非常丰富,食物来源多样化有保障。
从库存方面看,粮食库存处于高位。由于实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在长期产大于需的情况下,库存数量居高不下。据商务部数据,我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2019年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吨。以此计算,仅库存量就可以确保全国人民一年的口粮消费。伴随今年夏粮和早稻上市,库存还会得到补充,价格也将保持基本稳定。
当然,粮食安全问题极为复杂,任何时候都不能高枕无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曾几何时,面对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的情况,有人提出“自己产粮不如从国外买粮”;面对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收购和仓储面临“甜蜜的烦恼”,有人提出“种粮储粮越多,财政负担越大”。在这些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粮食产量大落容易,起来很难。恰恰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更不能麻痹松懈。1993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9000亿斤,此后14年间分别于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三次达到1万亿斤,但当时未能站稳这个台阶,2000年至2006年连续七年低于1万亿斤,直到2007年才站稳1万亿斤台阶。原因就在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连年丰收,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可见,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须知,中国人离彻底告别粮票的日子也只有不到30年。
从长远来看,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良田、良法、良人”是构成粮食安全的三要素。一是,耕地保护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占用部分农田,要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占补平衡政策,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二是,粮食单产提高面临瓶颈,这就要求不断攻关占领科研高地,不断推广新技术,把成果送进田间,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积极性。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