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如其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84岁的钟南山院士星夜逆行驰援武汉,72岁的张伯礼院士与武汉人民“肝胆相照”,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从年逾古稀的院士专家到“90后”医护人员,54万名湖北和武汉医护人员冲锋在前,4万多名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省和武汉市,数百万名医务人员战斗在抗疫第一线。
一切为挽救生命让路,决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广大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生命,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成为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患者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举全国之力,集优势兵力,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各地医疗力量汇聚武汉、驰援湖北,全国约10%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从严冬到酷暑,奋战185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终于回家了!9月1日傍晚,从乌鲁木齐飞来的航班停在南京禄口机场,这位“一月白头”的汉子,疲惫的脸上透着欣慰。
在一张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照片中,邱海波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手里捏着面包片,从医院走廊匆匆走过。拍摄照片的江苏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晁亚丽回忆,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两位专家结束巡视已近下午1点,顾不上吃午饭,抓起面包就赶往下一家医院。
“患者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重症患者的生命是医生在病床边上抢回来的。”邱海波说。
“医生有一种使命感,见了患者就要救。”抗疫5个多月,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在全国多地指导危重患者救治,行程超过1.2万公里。童朝晖下沉到临床一线亲自参与和指导救治工作,发挥重症专家“压舱石”的作用。在雷神山医院查房时,童朝晖用手摸了一下插管的气囊。气囊太硬!他说:“我已经摸了30年,适宜的气囊压力摸上去的手感,比摸自己的鼻尖要软一点,比摸自己的嘴唇要硬一点。”他通过查房、指导治疗、培训医护人员等形式,挽救了大量重症患者的生命,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
缺氧是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无创呼吸机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时,就需要气管插管搏一线生机。在70多天里,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为近200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插管成功率100%。麻醉医生在进行插管操作时,直接与患者呼吸道喷出的病毒气溶胶正面接触,与死神“贴面”搏斗。陈向东说:“看着一个个危重患者拔了管,转出了病房,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穿上白衣,我们就是战士”
“穿上白衣,我们就是战士!”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副主任李艳霞,与大连50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并担任雷神山医院辽宁医疗队专家组组长。
雷神山医院边建设、边验收、边启用,辽宁医疗队首先启用的就是A13病区。“我们既是医护人员,也是搬运工、清洁工、安装工和调试员。”仅用10个小时,这里就布置成了可以收治患者的标准病房。李艳霞负责的病区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住院患者零病亡、出院患者零复阳。
17年前,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冲锋在抗击非典一线,在救治患者时不幸感染病毒。今年1月24日,他重披战甲,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雷神山医院连续征战72天,体重减了十几斤。张忠德在临床中潜心探索,多项中医药救治方案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他带领的广东中医医疗队共收治患者348名,其中重型和危重型191例。
1月3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李艳率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实验,为武汉核酸检测能力“大提速”奠定了基础,这一方式被称为“李艳工作法”。从武汉战疫到支援吉林、北京抗疫工作,李艳率领“病毒猎手”团队,与狡猾的新冠病毒展开殊死较量,通过一次次探索优化检测方案,将单次核酸检测时间从6小时缩短至3小时,单日检测能力从1000次提升至1万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立下汗马功劳。
“加油,家人还在等你”
隔着防护服,也能传递爱的温度;隔着护目镜,也能传递温柔的眼神。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就像一剂良药,帮助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月5日,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凯护送一名87岁的患者去做CT,途中停了下来,让患者欣赏久违的夕阳。老先生曾是一家乐团的小提琴手,已经“一个月没看到过太阳了”。这个温暖的瞬间被志愿者拍下来后,感动了无数网友。出院时,面对那些为他拼过命的人,老人哽咽着说:“你们把我从死神那里救出来了……”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患者老李恢复意识后,就开始烦躁不安地敲打床沿。看到此景,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王玉娥握住患者的手说道:“加油,家人还在等你!”老李睁不开眼睛,却能感受到手的温暖,心率慢了下来,血压也平稳了,血氧饱和度达到100%。对于一名身边没有亲人陪伴的重症患者来说,再多的言语安慰也比不上手与手的相握。擦身、洗头、泡脚、剪指甲……护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老李终于成功拔出气管插管。
北医三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吴超是一名“90后”。在病房里,他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由于戴着呼吸机,身体不停地动,似乎非常焦虑。老人给吴超写了一张纸条:“我还能活吗?”看到纸条,吴超耐心地给老人做心理疏导,安慰她孤独的心。同时,他和队员们发起“北京炸酱面写给武汉热干面”活动,给每一名患者绘制鼓励卡片,为患者建立了“微信加油群”等,用人文关怀助力患者早日康复。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致敬伟大的白衣战士,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