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和汉语速成学院承办的2020海外华裔青少年“魅力北京·多彩华夏”中华文化体验线上夏令营闭营。
据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主任迟兰英介绍,此次线上夏令营采取了全新的办营理念和课程设计,文化教学体系融文化知识、文化理解、文化参观与文化体验等于一体,同时借助新技术和多种网络媒体搭建线上文化教学模式,让营员们足不出户,在线领略中华文化之美,感受北京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的精神风貌。
“云游与文化解析、语言学习融为一体”
参观故宫、长城、颐和园是夏令营的必设项目。但在云端如何实现,是承办方面临的一大挑战。
“对此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开设了‘云游’课程。” 据迟兰英介绍,在课程的设计上,按照全景展示、文化点切入、问题导向、引导解读、探究发现的原则,对故宫、长城和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把具有特定价值的文化标识与知识点、文化点、语言点有机结合,编制成脚本,分别进行拍摄。在夏令营直播课上,随着云游视频的呈现,屏幕另一端的营员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到正关台的全貌……”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纵璨老师带小营员们“云游”雄伟壮丽的慕田峪长城,她采用实地游览与知识讲解、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以任务串联起慕田峪长城著名景观的介绍,并辅之以相关的时代背景、历史故事、文化知识、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激发营员们自主探寻慕田峪长城的特点,在游览与讨论交流中深化营员们对长城功能以及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
“参加此次夏令营让我们仿佛回到了中国一样,走进了故宫,登上了长城,游览了颐和园。”营员们如是说。
在迟兰英看来,“云游”课程为没有条件到中国的海外学生打开了一扇游览中国历史文化古迹、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窗。“把云游与文化解析、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学习者的欢迎。”
“线上夏令营会有意思吗?”
“原本我有些担心线上夏令营会有意思吗?”来自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际学校的营员曾怡嘉的担忧,不少营员也曾经有过。
正如相关专家所言,夏令营在云端进行,师生隔屏相望。这就导致以往线下夏令营中,学生的参观访问、老师的指导帮助以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都受到了限制。
但10天的课程下来,营员们感觉“意犹未尽”。“夏令营的课程很丰富,我很喜欢插花课、美食体验课,还学做了好几种饺子。汉字智慧、科技点亮生活这样的课程,老师讲得特别有意思,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曾怡嘉说。
受到营员们肯定的背后,是全新的课程教学范式。
8月20日,小营员们迎来了两门以美食为主题的课程——《舌尖上的中国节日》以及《中国美食制作》,前者侧重介绍传统节日文化,后者则侧重制作中华美食的实际操作。
《舌尖上的中国节日》课上,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的朱文文老师结合视频和图片,依次为营员们讲解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美食制作》课则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从将面团搓成长条、揪剂子,再到擀皮、放馅儿、包制,跟着视频中老师的示范,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
在老师们看来,用心制作的中华传统美食牵动着每一名海外华人的心。无论他们走到哪儿,也许都会想起故乡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将中国精神与智慧传递给世界”
本次夏令营旨在让华裔学生了解北京和祖(籍)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风貌,文化教学是主线和核心,具体包括中国文化体验、文化赏析、中华故事荟、云游北京四大版块,由18门组合式课程构成。
汉字一直是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的难点,在《汉字的智慧》课上,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的蔡楠老师通过一个个有趣的例字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汉字的造字理据,从图画象形的“日月水火”到形声相伴的“妈吗蚂骂”,每个汉字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对“字里乾坤”的探究更是让营员们对汉字中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家庭观等有了了解,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汉字的热情。
《中国书法艺术体验》课上,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的丛琳老师从握笔、蘸墨、运笔到书写,对营员进行指导并示范,隔着屏幕,营员们握着毛笔在白色宣纸上书写开来,可谓有模有样。营员们认为,与书法的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也更加明白了自己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
“希望以后继续深入学习汉字知识和书法艺术,将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与智慧传递给世界,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开来。”营员们如是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