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小故事,觉得挺有意思。
有位太太经常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
“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位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位太太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
“看,这不就干净了吗?”
原来,并非别人的衣服洗不干净,只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留心一下生活就会发现,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实力不够的上司,面对团队业绩垫底的时候,会责备员工不努力,继而在工作中吹毛求疵,放大别人的错误;
经济窘迫的丈夫,在外面受了窝囊气之后,回到家里喜欢打压自己的妻子,从各种生活细节中挑刺,怪罪对方没办法出去赚钱,连个孩子都照顾不好;
自卑感强的朋友,面对同伴比自己优秀的事实,常常会认为是别人不够谦虚友善,无时无刻都在秀优越感。
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就是如此。
遇到矛盾,总觉得是对方的过错,事有不顺,总是第一时间责备别人。
可是却从来没有想过,也有可能是自己的问题。
听过一句话说:“越是层次高的人越向内求,越是层次低的人越向外求。”
职场中,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别人的错;
生活中,越是无知的人,越喜欢否定别人的想法。
人性就是如此,从别人身上挑刺容易,从自身出发反省困难。
然而,对他人理直气壮的指责,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狭隘。
久而久之,也会让身边的人产生抱怨,想要远离。
有句话说的很好:“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一想就通了;从别人身上找问题,一想就疯了。”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责备别人与反省自我之间,差的正是一个人的心胸与格局。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位员工因为经验欠缺而使一笔贷款难以收回。
松下幸之助知道后勃然大怒,在大会上狠狠地批评了这位员工。
可是事后仔细一想,松下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深感不安。
因为那笔贷款发放单上,自己也签了字。
这样想来,最大的过失还是在自己身上,不该如此严厉地指责他人。
想通之后,松下马上打电话给那位员工,诚恳地道歉。
恰巧那天员工乔迁新居,松下幸之助得知后,便立即登门祝贺。
他还亲自为员工搬家具,忙得满头大汗。
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年后的这一天,这位员工收到了松下的一张明信片。
上面留下了一行亲笔字:
“让我们忘掉这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看到松下的亲笔信,这位员工感动得热泪盈眶。
松下的自我反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赢得了员工的心。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或许就是学会了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别人。
孔子曾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学会自我反省的人,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有效地化解矛盾。
遇事不责备,犯错不推脱,方能走得更远。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一个经典名句:“他人犯错,常有己过。”
这句话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回季老受邀出去讲课,临出门前突然想起还没给君子兰浇水,便嘱咐保姆帮着浇水。
没想到等他外出回来时,却发现君子兰死了。
仔细追问才知道,保姆给君子兰浇完水后,看到窗外阳光正好,特意把君子兰费力地搬到太阳底下,好让它晒晒太阳,却不知道,君子兰最怕高温。
心爱的君子兰死了,季羡林感到很难过,保姆一时间也有些手足无措。
恰好季羡林的儿子季承来探望父亲,知道此事后便想说保姆几句,季老却摆手为保姆开脱,还反过来安慰了她一番。
季老给儿子解释道:
“这件事确实不怪她,责任在我。他人犯错,常有己过。
我明明知道阿姨不懂得怎样照顾君子兰,可还是把这件事交给了她,你说这是不是我的错?”
俗话说:“小人无错,君子常过。”
遇到不顺心的事,指责别人,发泄怒火是一种本能。
可是能够反躬自省,静思己过,才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
处处挑剔别人的人,往往是因为境界不够高,看得不够远。
学会向内归因,才能眼明心亮,收获更加宽广的心胸。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需要窗户来看外面的世界,需要镜子来看自己的内心。
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明亮,通过镜子看到自身的不足。”
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犯错,人人皆有不足。
经常从别人身上找错误,会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指责和抱怨中。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是为人处世最大的智慧。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收获更加和谐的关系。
懂得自省的人,会把每一次的坎坷,化为成长的契机。
在一次次的改进中,把所有的不足,都转变为自己的优势。
愿我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唯有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