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奎村的古风与红色 郑冰利
春雨润大地,日出耀古村。日前,城区作协和汕尾职院大学生一行20多人到城区东涌镇东石村委石奎村采风。参观了石奎古村的风貌与遗留古迹,村里拥有300多年历史的祖祠堂、古墙民居、木雕神龛等。该村曾是一个文武双全、人才辈出的地方,并且是城区至今唯一一个仍保留讲客家话的村庄。同时,该村还拥有红色革命的光荣史。 置身于其厚重的历史与淳朴的民风之中,真让人感叹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古村落,仍保留着那么原生态的客家传统文化,实在难得。 该村位于东涌镇北面,距离汕尾城区约6公里,地里位置优越,近水靠山,有大寮眉山、赤沙水库,该村于青山绿水间,其古风犹存,故事、传说不少。 该村的先祖于清朝康熙年间,从五华迁居而来。当时,因村后的山上有一大块石头神似乌龟,而取名石龟村。遗憾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因修建赤沙水库,该大石龟被炸掉了。后来,村名也改为石奎。江姓,为该村具姓。 采风活动当天,一扫连日来的阴雨天。我们来到村里,只见阳光照在一座古祠堂上,十分耀眼。站在祠堂的大门口向前方望去,正是汕尾火车站,据说,该祠堂的中轴线正对着火车站,与之相距不到2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据说,其先祖会看风水。当年,来到“石龟地”择址安居时,看中了这里一处被人倒垃圾的地方,于是经过理顺,便在此地安顿下来,第二年就建设了这座祠堂。 这座名曰:“余庆堂”的江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三大殿两天井,从一殿到三殿,意为步步高升,其建筑风格为“四水归堂”。整座祠堂古色古香,里面有一对代表性楹联:“淮水长流朝紫阁,阳光永照映华堂”,正是最好的写照。1987年,该祠堂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 据曾任东涌镇石洲中学校长的该村村民江老师介绍,该村过去曾拥有古戏班、唱曲班、舞狮班、武术馆等,一到年节,十分热闹。如该村供奉的神明为观音娘娘,每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全村就要做大戏,举行民间祭祀仪式等活动。据说,很久以前,观音菩萨曾救过该村的祖先一命,为了感恩,一到观音诞,村中必举行庆祝活动,这一传统习俗延续至今。除此,村里的戏班、曲班、舞狮等一到年节,不仅要在村里进行表演、娱乐,还被周围十八乡所邀请,远近闻名,一直至“文革”才散伙。期间,有好几个武术高手“逃往”香港,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设武术馆,并留下了一些传奇佳话。 另外,该村至今还保留一传统习惯,就是江氏村民出外时讲汕尾话(学佬)或普通话等语言,一回乡里必讲客家话。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特色的村庄。并可看出其祖先生存的智慧与原来生活的富裕。因为该村当时从五华辗转而来,早时曾择凤山、新乡、青龙山居住,但这些地方经常有海盗出没,后寻得“石龟”这一地方定居下来,并于第二年修建“余庆堂”祠堂,证实了其后人所说的:他们的先祖是带着财富和能够养家糊口的手艺迁居到此的,才有了后来做戏唱曲、舞狮打拳的民俗文化之繁衍,以此丰富和娱乐村民的精神生活。 过去,该村有一古道,经虎头兰、芦列坑、陶河落山虎等地,可到海丰。因而,抗战时期,在村民的掩护、协助下,成为我党可以利用的运输或途经路线。在大革命、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在村里都设有秘密联络点,如当时在另一处“燕诒堂”的宗祠里,就是一个固定的联络站,安全可靠,因该宗祠后面设有“密门”,一旦遇到什么不测,可以从后门撤出,直往山上。当时,海陆丰地下党有关负责人缪振业、黎致祥等同志多次到该村开展工作。解放战争时,该村有近20名村民参加第六区游击队,协助赤坑、汕尾等地作战。1989年,该村被评为红色革命老区村。 地灵必出人杰。除了早年的秀才、武术奇人外,现在,多出军队、党政人才。如:江硕严、江覃伦,两人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两人分别多次立功;江覃晃曾服役于福建连江前线,后在部队光荣牺牲,被评为烈士;江利强曾任南海舰队舰长;江覃瑜曾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