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21-1-12 11:21 编辑
礼赞石家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
石家庄市爆发新冠病毒感染肺炎以来,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党中央、国务院、河北省委省政府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从1月6日开始,组织人员对全市近1200万人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经过连续3昼夜的奋战,克服多种困难,终于完成了第一次检测任务,确实不容易,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认真履职,团结协作,坚守岗位,奋不顾身,勇斗严寒的精神,值得礼赞! 石家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经受了三大困难的考验: 1.首先是人口量大 论存在感,石家庄可能是中国最没关注度的省会市之一,但论人口,排在全国第四,仅次于成都、广州、武汉。人口量大,就意味着人力成本的巨大。按照检测时间1人1分钟来算,完成1100万人口的检测,也得需要两三千检测人员,不眠不休干上三天三夜。当然,这还不算排查、动员、组织需要话费的人力。 巨大的工程量面前,没有人工智能,没有神仙,没有大侠,只有凡人肉体。大数据的采集,靠的不是高科技,而是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基层员工。 当然,“举国战疫”面前,中国人总是会表现出难以想象的韧性和速度,古往今来,从来如是。 公安局裕华分局的民警白玉静,6号凌晨接到槐底街道办事处的通知,第一时间到达社区。 “刚开始检测一人得20多秒,后来摸索着优化流程,6、7秒就能检测一个人了。” 社区检测是我们多数人能看到的画面,看不到的还有更多。当检测样本收集完成,它们的目的地就是公共检测实验室。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国家公共检测实验室紧急集结了70多名专业检测人员。医院检验中心副主任孙静娜告诉记者: “我们24小时人不停、设备不停,单日可实现20多万人份检测,有的人两天只睡了2个小时,只为尽快完成全员检测,尽早把报告发到大家手上。” 2.其次是天气 今年的天气好像在和我们开玩笑。 跨年之际,我们就迎来世纪寒潮,东环派出所辅警郭彦珍说到检测中的“突发情况”。一名男同志忍不住吐了,两次采集样本都没有成功。 天气寒冷,后边排队人有些着急。 见此情形,她当即将这位同志劝离,按顺序让后面的居民先采集。 随着队伍有序前进,那名男同志的情绪缓和后也成功采集了样本。 “鼻尖、双手和脚都冻麻了。”郭彦珍说,“采集样本的这五个小时里,我收到了五个暖宝宝贴和三瓶热水,还有一群小朋友的敬礼。” 1月7日,朋友圈刷起来一张“馒头照”,惹人泪目:过去的72小时,石家庄的最低气温是-15摄氏度,有多名核酸检测工作人员的手,冻成了馒头。 3.信息滞后 一名组织检测的工作人员称,那些没有微信的人怎么组织起来检测? 他们是采用最原始的方式—— 用大喇叭。 裕华区金马腾达园的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在进行核酸检测的时候,很多老年人就不会使用手机扫河北健康码。 我们的社区志愿者怎么办呢?主动自带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收集居民信息,保障核酸检测顺利进行。 石家庄市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模范人物,流传着许多动人的防疫故事,谱写了“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英雄赞歌。
1月12日
核酸采样医人员的手被冻成“馒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