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赖琳琳 近年来,市气象局始终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宗旨,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为全市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气象保障,先后获得“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广东省气象现代化新型台站”“广东省文明单位”“汕尾市文明窗口单位”、首批“市直机关党建示范点”“市园林式单位”、2020年“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等荣誉。 党建引领深化文明创建工作 市气象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筑牢气象干部职工思想根基。该局党组领导班子承担起精神文明建设主体责任,统筹谋划,推进党建与文明创建、业务推进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切实保障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在“创文”方面,该局组织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目前注册志愿者占职工总人数的83%,积极组织“青春送暖”等各类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开展一系列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宣传活动;组建2000余人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解决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选派干部深入陆河县河田镇河北村开展精准扶贫,积极到挂驻帮扶的城区东涌镇赤古村开展“创文”“创卫”工作。 谈起最近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桂标感叹道:“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表示,接下来,全体气象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切实履职尽责,全力推进汕尾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编制实施好汕尾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推进汕尾加快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 “智慧”气象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气象局将文明创建工作和气象业务服务工作有机融合,不断提高气象业务能力和气象现代化水平,落实台风、暴雨等重大天气过程气象服务保障任务,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不断增强推进汕尾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以及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气象服务能力。 为更好贯彻“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市气象局以“智慧气象”为方向打造全链条式的气象服务产品。在气象数据监测方面,形成了海陆空天气象观测格局:卫星探测有“风云”系列的多颗极轨、静止气象卫星;雷达实现了双偏振升级改造,对降水粒子探测更为精细;陆地有110多个测站观测;海洋有海岛和浮标站观测;还有特种观测设备(陆河负氧离子观测)。在预报方面,通过精细的网格天气预报,比如全国最先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Grapes模式进行预报,推动气象监测更精密,更能提前、有效地发现灾害性天气,预警应急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通过最新的发布规定让预警种类更科学、防御指引更细致、预警服务更精准。目前,该局正进一步推进预警信号的分区、分镇街的发布,期望能够更精准地将灾害防御定到具体地点,让气象灾害防御更加科学有效。同时,该局打造了“汕尾天气”融媒体服务矩阵,让广大市民可以直接获得最新、准确、权威的天气信息。 通过打造“智慧气象”,进一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汕尾气象事业得到高质量发展,台站面貌明显改善,观测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多样高效,生态气象服务获得突破,基层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在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的过程中,市气象局天气预报成绩名列全省前列,2015年、2017上半年预报质量全省第一,2018年、2020年度格点预报比武成绩位列全省前五名;“汕尾市专业气象服务平台”获评2018年广东省优秀特色气象服务创新工作;2020年气象部门服务群众满意度创新高。 齐心协力强化气象服务 天气预报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气象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据介绍,基于数值预报和天气实况,市气象部门每天要进行4级会商讨论、分析研判,最后由首席预报员结合自己的经验、预报技巧,以及汕尾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等作出较为精准的预报结论,并由主持人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新媒体等多种平台,让公众随时随地了解天气情况。在工作中,市气象人时时体现着“你的冷暖在我心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服务理念。 在气象探测中,有时也会遇到危险的情况。作为监测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重要遥感探测设备,天气雷达为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其数据对于气象预判、分析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确保雷达相关设备的运转正常,让相关数据能够第一时间传送到气象专家手中,也为了能够给气象分析、应急预案等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抗灾害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汕尾国家天气雷达站全体工作人员无论刮风下雨都坚守在岗位上,特别是遇到重大灾害天气时,更是不畏危险奋战在一线。如2013年台风“天兔”登陆我市,雷达站测得风速达到十七级以上,虽风力大到让人觉得雷达站塔楼都在晃动,但值守的工作人员却不顾危险,依然坚守岗位努力确保雷达相关设备运转正常,为我市的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