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21-2-2 20:34 编辑
一处迟到的红色典型
陈治赠 2021年2月2日
海丰县是海陆丰革命老区的发祥地。
海陆丰最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身的在册革命烈士——陈潮,是辛亥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确认,毛主席签发革命烈士证的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
陈炯明率领海陆丰人民参加辛亥革命,以及后来与国民党分道扬镳的斗争实践,为海陆丰人民继续革命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辛亥革命到红色革命,海陆丰可谓遍地英雄。
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海陆丰人民,在彭湃、张威等中共早期著名领袖人物领导下,以及陈舜仪、蓝波、江水等一批又一批杰出精英前仆后继,与海陆丰人民同甘苦、共命运。海陆丰革命老区的每个乡村,都有一段各具特色的革命历史,构成革命老区声誉卓著的丰富内容。
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革命。由于革命斗争的残酷性、长期性和曲折性。海陆丰不少曾经风起云涌的乡村,有的因当地先锋人物相继凋谢而一蹶不振,有的因当地领军人物后继有人而再展雄威。有的因与盛名领袖人物血肉相连而名垂后世,有的因后起之秀是平凡战士而不引人重视。
“一赤山,二横沟,三长合马厝铺”, 曾是海丰县民间对县城周边红色乡村的评价风行一时,民间盛传不可能空穴来风。如今,除了赤山英名依旧红火,还有哪位红色专家、学者愿意去探究“缺乏名人效应”的“横沟、长合马厝铺”曾经的光荣?
半个月前,笔者偶然看到一份材料,说的是“横沟(约)”有个称之为河厝溪、后港乡两个自然村的陈年往事。
河厝溪、后港乡,曾称海丰县横沟约(辖18乡)河厝溪、后港乡。现称:汕尾市海丰县附城镇荣港村委何厝溪、后港村。
所见材料,有中共附城镇委的普查成果3项:(1)《广东省革命遗址普查登记表》,普查登记名称:后港乡农会协会旧址。(2)《广东省革命遗址普查登记表》,普查登记名称:后港乡党支部旧址。(3)《广东省革命遗址普查登记表》,普查登记名称: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旧址。并附有《关于要求将河厝溪后港村确认为“红色村”的报告》,署名为:河厝溪、后港村革命后裔和村民。《报告》盖有荣港村委会和附城镇“同意上报”的二个大印。“同意上报”时间均为2018年12月6日。
笔者拜读了偶得的材料,第一印象是《广东省革命遗址普查登记表》反映的何厝溪、后港村革命简史感人至深。其中:3处革命遗址均在同一地址——后港乡及其郑耀故居的史迹令人震撼。
第一、后港乡农民协会会址、后港乡党支部活动地点、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所在地,均在后港村和革命前辈郑耀故居。能在同一个乡村及同一个旧址,见证海陆丰农民运动、武装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特定历史时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场面,其连续性之珍贵,其乡人之众志成城,其红色历史之深厚,在海丰县乃至汕尾市实属罕见。
第二、革命前辈郑耀(1902年—1966年5月),在解放前极端艰难的环境中,从未离乡背井远走避难半步,而是始终立足于本乡本土,坚持艰苦奋斗数十年,继承先烈遗志,续写新的诗篇。逢凶化吉,活着迎接新中国诞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奇迹。
第三、郑耀故居和河厝溪、后港村,不是片断式反映某段红色革命历史,而是较为完整留下了海丰县红色革命历史的连贯性轨迹,独具相当份量的代表性。宣扬红色革命历史,着力追寻著名领袖人物和英烈的足迹,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切不可忽略无数为红色政权而奋斗终生的平凡战士和无私奉献的普通民众留下的血迹。修复郑耀居所,並将何厝溪、后港村确认为红色村,作为地方党史和地方红色革命史教育基地,是海丰县乃至汕尾市一处不可多得的闪亮典型。
郑耀居所和两村红色史迹能够早日再现光辉,是海陆丰红色文化研究的一个突破。红色典型虽然迟到,但红色史迹永存。
(图片内容源自附城镇的调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