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1-3-19 12:06 编辑
读过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虽然鬓毛已衰,但乡音无改。汕尾要奋进靓丽明珠,实现现代化,但我们还是要守住最后的精神家园——汕尾乡音。
下面是汕尾福佬话的一些俗语,读起来饶有趣味,有些还富有哲理——
“张无三日新娘样”。意思是新娘子初嫁时贤惠文静,不到三天就打回原形大大咧咧了。“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意思是今年的番薯价格比不上去年的芋,比喻事物在变化,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力相有好胀,懒惰吞涎”。意思是只要勤快劳作,吃饭就不成问题;如果懒惰,就只有咽口水的份了。……
福佬话也叫学佬话,或河洛话。河洛话也就是黄河与洛水之间的话,表明了汕尾先民们从中原大地迁居而来。作为“中原遗音”,与普通话相比福佬话保留有较多古汉语成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更丰富的韵律,往往能带给人更准确的表达,例如福佬话中,“春夏秋冬”的“冬”,与“东西南北”的“东”,便不是一个读法,语言的丰富性由此可见,在季节的轮转和方向的变换中,家乡话都能留给汕尾人一个明确的含义。
语言学家钱冠连在《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写道“母语(方言)对于人民来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而对于母语是汉语方言的人民来说,他们的精神家园就是自己的母语方言了”。随着汕尾与珠三角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融合,会讲粤语的汕尾人已经越来越多,而讲好普通话对汕尾人也早已不是难事,但“宁卖祖宗田,不忘家乡言”,福佬话始终是汕尾人的精神家园,凝聚着汕尾人的文化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