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杨 甜 彭士禄在红场彭湃烈士像前留影。 资料图 “他是革命英烈彭湃的优秀儿子;他4岁成为孤儿,8岁被捕入狱,姓百家姓、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他14岁参加革命,是东江纵队的抗日小战士;他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他是‘世界核潜艇之父’里科弗访华时想见而未能如愿的中国核潜艇‘真神’;他属牛,是核动力道路上的一头垦荒牛;他说,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从中国潜艇核动力装置,到秦山一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和汗水……”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彭士禄传》一书扉页后面的这段简练的文字,真实地浓缩了我国核潜艇元勋彭士禄院士的传奇经历。 3月22日12时36分,这位置身于中国核事业顶峰、功勋卓著的杰出科学家,带着对家国的无尽牵挂和对祖国核事业至死不渝的深爱,走完了他96年坎坷而光辉的人生,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他的离去,令家乡汕尾的父老乡亲们无不悲痛惋惜。连日来,我市社会各界深切缅怀彭士禄院士,许多曾与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乡亲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以及与他相处的点滴往事,感慨与赞叹之余不时潸然泪下。 善良热情 平易近人 据《彭士禄传》一书的作者杨新英记录,在生活中,彭士禄院士正直、善良、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儿“架子”,和同志们相处十分融洽,大家都亲切地喊他老彭。“发了津贴他就买好吃的给大家一起吃,自己的私人物品也常常拿出去给人共享,从鞋子、衣服、打火机到烟、酒、茶,谁需要谁就拿去。”书中记录道。 谈到彭士禄院士的平易近人,在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工作超过20年的讲解员罗晓梅印象颇深。“他来过红宫红场很多次了,他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一点‘架子’也没有。”罗晓梅回忆道。据她说,彭士禄院士每次到红宫红场参观时都是她接待讲解的,记忆中的他始终都是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待人。 据汕尾日报社副刊部主任刘永文回忆:1990年6月底,彭士禄院士回家乡汕尾,刘主任和同事想去采访他,可又担心有不便之处。因为虽说他是彭湃烈士的儿子,也是大家的老乡,但他毕竟是一位大干部,曾当过六机部、水电部的副部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他又是一名大教授,是我国数一数二的核专家,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里有他的名字。“采访世界名人,难免有些不安。而在采访当天敲开他所住宾馆的房门时,衣着朴素的彭院士热情地迎接了我们,招呼我们吃西瓜,并与我们拉起了家常话起了乡情,完全没有一点儿‘架子’。”刘主任回忆说,他至今还记得那西瓜清冽的甜味,而彭院士质朴又平易近人的模样至今仍清晰地印在他脑海里。 对此,汕尾日报社退休记者庄小杰也很感慨。他对1996年进京采访彭士禄院士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那天彭老和夫人热情地挽留我们在家里吃饭,像待家人一样招待了我们。平日里彭老喜欢喝口小酒,那天一高兴要求多喝一杯,夫人怕影响身体试图制止,彭老说‘家乡来人了,开心啊!’当时他那种对待家人般的情感流露,让人倍感温暖。”庄小杰回忆道。 重情感恩 心系故土 “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练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回顾过往时,彭士禄院士总是这样饱含深情地说。“他重情感恩!”这是记者在采访接触过彭士禄院士的乡亲时频频听到的一句话,大家都说,他的胸腔永远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党的培养,感谢老百姓的养育…… 据了解,为报答保护他而苦苦坐了三年牢,宁把牢底坐穿,也绝不供出他是彭湃儿子的伟大女性潘舜贞姑妈的抚育之恩,他每月按时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寄给潘舜贞老人做生活费,每逢年节还要多寄些钱让她买件新衣服,让老人衣食无忧地幸福生活。 对待故乡汕尾,彭士禄院士始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他的儿子彭浩告诉记者:“父亲虽然工作很忙,但是一直心系故土,对家乡汕尾有着深厚的感情。”据他介绍,彭士禄院士每次来广东开会,都会借机回汕尾走走看看,期待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汕尾刚建市的时候,时任党政领导还聘请他担任市政府顾问,为家乡的重大项目建设出谋划策。”他说。据他介绍,当年汕尾修建国防公路,彭士禄还找交通部争取专项资金,积极为家乡建设奔走筹款。 彭浩还告诉记者,在2003年,彭士禄院士本要去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正在那时,我市一大型项目建设需要他予以支持,他为此甚至想方设法将北京的会议延期。期间,他白天为了项目奔忙,晚上就住在设施简易的招待所里。 在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内,馆长陈火金向记者展示了一幅墨宝的照片。只见白纸上“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几个字苍劲有力,墨宝落款“彭士禄”。 据陈火金介绍,这是今年春节前纪念馆向彭士禄烈士求的墨宝。去年7月陈火金履新后,他一心想请彭士禄院士为纪念馆题字。有一次遇到彭士禄的儿子彭浩,陈火金便将这一想法告诉了他,并请他向彭老转达。已是96岁高龄的彭士禄听闻后欣然提笔,写下了这11个大字。陈火金说,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字,却倾注了彭士禄院士对家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也是他生前留给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的宝贵财富。据他介绍,这幅题字将被运用到纪念馆的馆标设计工作中,今后建海丰红宫红场纪念馆新馆时也可用到。 大公无私 淡泊名利 “记住:为公明白,为私糊涂,以此自勉。”这是彭士禄院士自述里的一句话。让人为之动容。 他对工程技术能亲自计算主要技术经济数据,对工程进度能说出某年某月应办哪几件关键事,对技术攻关能亲自挂帅出征、出主意。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却总是“糊涂”。 他的儿子彭浩也告诉记者,父亲的同事、朋友们用12个字评价他的人品——感恩、立志、报国、敬业、无私、奉献。“父亲从不计较荣誉与得失,极少为自己考虑,像住房问题,什么时候评职、涨工资这些,他一概不知,也从不打听。”彭浩说。 杨新英在《彭士禄传》中也讲了两个趣事:1978年,当彭士禄院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时,他正在工地上,有人通知他去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他根本不知自己是受奖者;在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时,他还惊讶地说:“我也可以得奖?” 如果说对子女的教育算是“私”,那么彭士禄院士一生唯一“谋私”的地方在于对子女的教育。他的儿子彭浩说,因为父亲工作忙碌,早出晚归,他们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父亲平时也似乎并不过问他们,相处时脾气也很好,但他对原则性的问题毫不马虎,家教很严格,要求子女都要上大学、都要入党,对子女的期望是“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平淡生活。” “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彭士禄院士在自述里曾这么写道。他言行一致,用毕生去践行了“大国重器,以命铸之”这一承诺。 正如家乡人所言:彭老之精神,与日月同辉!
来源:汕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