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运输领域是碳排放“大户”,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约15%。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如何做好两者的衔接,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低碳高效,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必须面对并重点解决的问题。
碳排放总量仍在增长期
截至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据测算,一辆汽车每燃烧一升燃料大约排放2.5千克二氧化碳。再加上航空、铁路、水运等,交通领域碳排放量非常大,减排的空间也很大。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交通行业碳排放单位强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总量仍然处在增长阶段。据统计,过去9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如何在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制定行之有效的减排方案尤为重要。
专家表示,交通运输点多、线长、面广,推动减排必须上下游联动。
“汽车、交通、能源行业构成了紧密且完整的‘碳链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约束,各行业的“双碳”目标和策略的制定必须要实现全方位协同,才能保证每个领域的目标都能落地。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对此表示认同。他说,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不仅在于交通领域本身,而是涉及交通行业的全产业链条,包括载运工具自身的能源经济性和能耗强度、运输能耗、能源供给等。
那么,应该如何制定交通“双碳”目标的发展路径?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院长李兴华认为,做好交通规划是首要环节,要重点考虑交通布局与国土空间利用、城镇化模式的关系,以及交通供给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加强电力、能源与交通等领域之间的联动。
今年,交通运输部推出了绿色出行“续航工程”,推动在重要城市群、都市圈重点区域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等交通运输服务场站建设充电桩、充电站,为群众较长距离绿色出行提供便利,体现了对上下游协同减碳的重视。
新技术助推行业减排
车辆行驶到高速收费站口后减速,系统检测到ETC后自动抬杆收费,车辆随即驶出收费站。这样的场景,时时在全国各地上演。
ETC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对减碳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据测算,不停车收费减少了车辆的制动和再起步,这个过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以上,结合我国庞大的汽车保有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承诺碳排放到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更短、任务更重,更需要发挥科技的力量。
专家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交通、汽车制造产业等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整个创新链和产业链需要颠覆性重构。
从目前情况看,技术推动交通领域减排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电气化转型,推动天然气公交车、新能源汽车等广泛应用。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十分迅速,新能源汽车比例快速提升,减少了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仅蔚来一家,自2018年6月交付第一辆新车到现在,用户已经累计行驶16.5亿公里,与行驶同样里程的汽油车相比,减少了10.9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另一个是数字化升级。互联网新技术正在不断与智慧交通领域相互融合,让资源利用更高效。在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设方面,新兴的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构建起云端数字孪生城市,用于交通的整体规划调度、运营管理。在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网络等新基建方面,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运输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王先进表示,未来,能源供给、超级计算、数字交通等都将纳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范畴,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将激发交通各要素的迭代升级。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也明确要求“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鼓励绿色出行”。
众所周知,公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中的占比超过七成。而铁路、水路运输等方式,虽然有着量大、低碳等优点,但存在“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无法有效进行替代。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协同性也还不够。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就需要改变这一局面,增强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的占比,加大综合交通体系的协同性。
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兼综合规划司司长汪洋此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交通运输部积极推动交通运输碳达峰相关研究工作,促进交通运输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的“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水水中转比例,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近年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采取了不少行动,提升铁路运力、加快和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发展,铁路运输的占比有了提升。据了解,今年铁路部门将对标中央“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全面优化铁路货运布局,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口、进矿区、进物流园,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此外,绿色出行也是推动减碳的重要手段。相较于私家车出行,公共交通能够有效减少人均交通碳排放。近年来,各地交通部门纷纷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供给,优化线路,智能调度,同时,通过大数据提供更精准的公交查询,鼓励和吸引公众更多地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专家预测,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公共交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地铁、轻轨、城轨、公交的智慧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来源:经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