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21-4-15 06:55 编辑
是社会焦燥还是时代进步
——探讨中华传统文化,构建时代生态文明(2)
陈治赠 2021年4月14日
新旧交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现实生活中超常的现象愈来愈多,生活的规律和秩序出现凌乱,似是而非,让人无所适从,有“眼前无路想回头”的感觉,直接影响未来走向。究竟是社会焦燥还是时代进步?是传统观念固执,还是供求思维更新?值得探究。
1、地方特色小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门面。文明古邑的小食,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季节性鲜明。现在,大年正月节气正浓,街市上已经在热卖“清明薄饼”。严防山火的关卡尚在戒备森严,“五月节粽”就渐露头角,与“欲断魂”的路上行人操肩。“龙舟竞渡”鼓角相闻,“硝烟弥漫”,“月饼大战”又拉开序幕。“举杯邀明月”来不及倾诉衷情,年货横插一脚,粉墨登场。昔日时节的标志,如今已经逊色。正月的“开灯茶”,岁末的“冬节蛤”,不再是时节的专利,失去了季节独特的气息、内涵和风味。就象“反季节菜”一样,季节的概念已经模糊,逐渐淡化。一天之中可以尝遍四季的特色小吃,仿佛“度日如年”。称之为地方的“商机澎湃”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为何没有出现一条专卖特色小吃的“美食街”,让四海宾客驻足、品尝,留下难忘的记忆?如果称之为观念更新,又为何不学福建沙县党政立下“愚公移山志”,倾力打造“沙县小吃”那个劲头,扶助“海丰小吃”这一独特品牌走出乡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遍地开花?
海丰地面曾多次举办特色小食展示。邑人蜂拥,场面热气腾腾。由于要“穿衣带帽”,内容滥而不专,吸引不了外客的兴趣。结果是商机不震,变成自吹自擂,自已做戏自已睇。
2、中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这是宪法规定。尊神敬佛是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过去,进宫庙修炼做道士,入庵寺禅悟当尚、尼(和尚、尼姑),不外三种人:一是献身道、释文化的仁人志士。二是命途多舛寻求安身立命的苦难民众。三是避险躲凶的失意过客。道士一般不避荤、婚,有酒肉相伴,有天伦之乐。尚、尼则“四大皆空”(道空、天空、地空、人空),木鱼青灯、素食终生。现在,入庵寺当禅悟的尚、尼要有高学历,打坐念佛就有信众给庵寺添香油送财帛。还有成群穿法袍皈依的善男信女环绕帮衬。地位尊崇,衣食无忧。
求神拜佛的诉求各有千秋,神佛是否灵应人见人殊。但佛门有联: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不失是一份客观的解读。
有个问题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路边乡里的社头神宮,与乡里共存,历来循规道矩,与社会和睦相处。是乡人祈求合境平安,舒缓心理压力,倾诉心愿,时时提醒自己,凭道德良心做人做事,牢记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的福地。如今,不少路边乡里的社头神宮已被地方下令封闭多年,铁板圈围,不伦不类。是美化乡村,还是画蛇添足?见仁见智。拿到宪政的层面,明显与宗教信仰自由相悖,压制民情民意。知名宫殿已经香火鼎盛,被封的社头神宮为何仍不开禁?
3、婚姻、家庭、家族、姓氏宗族,是社会的脉络,也是伦理的基础。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历来遵循婚姻严肃,倡导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夫妻间床头争吵床尾和;追求家庭和睦,美满幸福;祈望家族兴旺发达;祝愿姓氏宗族強盛,精诚团结,人才辈出,相互提携。婚姻、家庭、家族、姓氏宗族中任何一处出危机,社会脉络就可能发生梗阻,伦理本位的社会就必然是“痛风、中风”,“病疾缠身”。
受婚姻自由的感召,不少青年男女崇尚爱好自由,放弃道德约束,重兴趣轻责任,视婚姻为儿戏,婚姻就象换衫裤,“朝合夕离”。不少中老年人,特别是那些功成名就或身有余资的男仕,贪图新鲜感,漠视老感情,寻花问柳养情妇。当然不乏风韵犹存、囊中充实、闺房寂寞的半老徐娘借酒浇愁找安慰,填充空虚。不少家庭因此出现裂痕。
姓氏宗族,从来不因政权更替而分崩离析。乱世也好,盛世也罢,姓氏宗族始终是推动政权更替和维护政权稳定的一臂之力。中国历史上虽有株连“九族”的悲剧,但姓氏宗族依然枝繁叶茂。在特定环境下,姓氏宗族中确有“害群之马”,利用姓氏宗族势力挑战在位政权,危及社会治安。在位政权也不会罪及无辜,将姓氏宗族斩尽杀绝,古今中外如是。新时代政治昌明,民间兴盛的以和衷共济、建设美好家园为宗旨的姓氏宗族联谊会,竟然无法注册登记,其日益蓬勃发展的联谊活动,依然维持“合理不合法”的状态何时才能改观?
4、拜祭祖先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中华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信仰可以因时势变化而改变,唯拜祭祖先的优良传统,为华夏子孙代代传承,直到地老天荒。这是因为不论贫贱富贵,都是父母生父母养大成人,没有人是从石头蹦出来的。拜祭祖先,上溯历代祖宗,感念祖宗恩德,牢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不忘根本。下传子孙后代,牢记担当,继往开来。海陆丰不仅有清明、七月半、冬节、除夕四大祭祖大节,而且其他夏历时节都有拜祭祖宗的传统(因地而异)。
祠堂(公厅),沉淀着深厚的亲情乡愁,是姓氏家族拜祭祖宗的集结点,有巨大无比的凝聚力。据说现在主张农村一户一宅,确权发证,存余的收归村集体。不知谁是姓氏祠堂(公厅)的所有权人?
有的乡里的青年人,特别是出外谋生建小家庭的青年人,嫌时节回家拜祭祖宗麻烦,约定国庆节(新历10月1日)和除夕,一年二次才到祠堂(公厅)拜祭祖宗,其他时节让祖宗“食胶地”,有点让失去劳动力的父母“煲锅头”或“食伙头”的味道。
为了落实清明防山火的政治任务,各乡镇设卡如临大敌,严查收缴扫墓人与祖先心灵沟通的香烛、纸宝。连用来垫墓堆的纸线也统统没收。连垫墓堆的纸线都没收,传统的“过纸”也就不传统。
5、中国太多的家庭都认为智能手机毀了下一代。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社会仅仅是后起之秀。走在前头的美国、日本等国家,好象没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毀了下一代的担忧。我们不少家庭的长辈,一边声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罪该万死,一边又是全神贯注,彻头彻尾的低头族。要是智慧手机出现,中国社会又该如何应对?
最近,传来“长生药”问世,人的寿命可以延长到120岁的信息。就象“克隆”、“换头”、充气智能妻子等科研成果出现一样,网络舆论一片欢欣鼓舞。人的寿命延长到120岁,收益最大的是有离退休吃俸禄的家庭,负担最大的是不劳动不得食的普罗大众。倘若满目都是120岁的老人,是社会的幸还是不幸?(图片来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