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ng800 于 2021-4-25 17:15 编辑
汕尾,地处粤东沿海,旧称海陆丰。东晋咸和六年置海丰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千百年来,汕尾贤臣廉吏辈出,廉政底蕴与红色文化薪火传承、交相辉映。历代先贤的清风劲节,浸润着这方水土,凝结为宝贵的廉洁文化,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积累沉淀,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丹心正气励后贤 海丰县城北郊,五坡岭上,绿树掩映中,一座古亭悠然坐落。亭前树有“一饭千秋”立碑,亭下一碑刻着文天祥半身画像,两侧亭柱刻有对联:“热血腔中祗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 这座纪念南宋末抗元名臣文天祥的“方饭亭”,始建于明正德十年,自建成伊始,就成为海陆丰地区的精神地标。时至今日,来此瞻谒忠魂、接受洗礼的人仍络绎不绝。 公元1278年,文天祥移军海丰,准备进入南岭据险自守,行至五坡岭,埋锅造饭时遭元兵袭击,兵败被俘。第二年,元兵押着他经海道至崖山途中,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700多年来,文天祥舍生取义、忠贞为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浸润着一代代海陆丰人的成长。他们以此为引领,厚植忠孝节义、清风凛然的气节,逐渐将这种崇高的禀赋深深融入血液。 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海疆。都御史吴桂芳发动地方官府联络海陆丰土著兵力共抗倭寇,因本地人习水性、知地形,碣石一战大获全胜。喜报捷达,龙颜大悦:有如春雷贯耳,海丰也!由此,“天顶雷公,天下海陆丰”响彻大江南北。 纵观历史,每当国家危难的重大关头,汕尾总会涌现出无数敢于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自幼在方饭亭下接受教育和熏陶的中国战地文学开拓者丘东平,在担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期间,面对外敌入侵,主动向新四军申请奔赴前线抗日。1941年夏,日军对盐阜区发动扫荡,丘东平率鲁迅艺术学院师生转移时遭袭,他为掩护教师和学员突围,不幸壮烈殉国,时年31岁。 时光荏苒,缱绻流年。方饭亭不仅滋养着本地英才,也成为“外来人”汲取力量的精神火光。明朝将领俞大猷,在汕尾抗击倭寇时,前来方饭亭祭拜忠魂以激励军民,取得“海丰大捷”;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也曾到此瞻仰忠魂,参加海陆丰武装起义,创作出中国第一首革命战歌《暴动歌》;周恩来、叶挺、刘伯承、贺龙、聂荣臻等一批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元帅的一篇《奔向海陆丰》,让海陆丰之名更为家喻户晓…… 丹心万古垂青史,热血千年化碧涛。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及忠贞凛然的民族气节,历经岁月沉淀,犹如春风细雨浸润人心,成为海陆丰人民躬行正道、向上攀登的动力源泉。 廉脉悠悠话清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钟灵毓秀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英勇无畏、勤劳淳朴的民风,造就了汕尾人对家国满怀热忱、刚正不阿、清廉直行的秉性。 汕尾市陆河县螺溪镇,一个山清水秀的客家小镇,镇内一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五星宗祠的牌匾上,镌刻着明崇祯帝给与叶高标“职任最为清要”的评价。 叶高标是明末廉洁忠贞、敢于谏诤、殉身职守的清官表率,被誉为“谏议名卿”,崇祯追赠为太常寺少卿。其任安徽歙县知县期间,廉洁自矢,冰心玉质,吏畏民怀,有司各级交相推荐赞许,后升为礼部都给事中,负责规谏稽察六部百司之职。时宦官厂卫侵夺司法,有一任职金吾司刑事的贪官,与厂卫内外勾结,大肆受贿贪污,凡朝廷僚臣一旦犯事入大理寺复审,动辄要挟索取重贿,不从则死,朝内京官和地方官畏其气焰,皆敢怒不敢言。叶高标挺身而出,列明该贪官罪状,在朝廷上慷慨痛陈,使贪官受重典治罪,厂卫嚣张气势由此一时得以抑制。 心怀大局,忠谏直行,开一方清正风气,无怨无悔奉献己身,这是叶高标的真实写照。公元1640年,关内外战事告急,财政极为拮据,叶高标被崇祯帝简授以总理天下粮饷之职权。在四方多事军饷告急之际,其殚精竭虑,总揽大局,杜绝情面之风,开源节流,打击贪污,清查冗费70余万两白银,剔除弊饷数百万两白银之巨。而鞠躬尽瘁的叶高标却因劳累过度,罹患重病,后病故于任上。 政声人去,岁月更迭,带走了虚名浮华,镌刻下清廉本色。一代代贤臣廉吏的清廉品德、清风劲节,在岁月变迁中逐渐沉淀、升华,传承、发展,成为汕尾最深刻的人文印记。 生于汕尾,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响应国家召唤,出于保密需要,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三十载,默默奋斗在科研一线。30年里,父母和兄弟姐妹竟无一人知道他在干什么,父亲临终前也未能见到他最后一面。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身为院士的他,崇尚俭朴生活。出行没有专车,分房挑了没人要的顶楼;办公室没有空调,夏季经常在40摄氏度高温下“蒸桑拿”。在黄旭华炽热又朴素的内心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名利物质轻于鸿毛。 红宫红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 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在红宫红场成立,通过了“没收土地案”等八项政治纲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此诞生。 海丰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彭湃同志号召在此地兴建红场大门和司令台。大门门额上浮塑“红场”两个大字,为彭湃手书,两边浮塑“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的对联。1927年12月1日在这里召开5万多人参加的大会,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 红宫红场承载海丰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和感人事迹,是汕尾人民的宝贵财富,时刻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奋进、清正廉洁、造福一方。 红场星火映初心 清晨,当海陆丰大地在第一缕阳光中苏醒,位于海丰县人民南路中段红宫红场里的彭湃烈士铜像安静伫立,无声向人们诉说着近百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 彭湃,汕尾海丰人,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被誉为“农民运动大王”。土地革命时期,他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最早的土地法规之一,让贫苦农民第一次成为土地的主人。 彭湃烧田契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领袖,彭湃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农民运动的贡献。他是农民运动的开拓者和理论家。毛泽东曾称赞彭湃是“农民运动大王”。 1921年,彭湃到乡下去向农民宣传革命。初到农村,他穿着一身讲究的衣服,乡下人以为他来收租讨账,躲着他。后来他戴上竹笠,光着脚板,用通俗的语言与农民交谈,逐渐被农民所接受。 彭湃搞革命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他希望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他将理想投入实践的第一步,是先把自己由有产者变成无产者。 家中兄弟分产自立后,彭湃把自己分得的田契亲自送给佃户。佃户不敢要,彭湃就将田契全部当众烧毁,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 彭湃烧田契的行动,表明他以“我即贫民”的坚决态度,与封建社会私有财产制实行彻底的决裂。彭湃烧田契在视土地为命根的农民眼里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他的革命行动,迅速传遍海陆丰大地,农民一致承认彭湃是“真革命”。日后,彭湃走到哪里,都有大批农民众星捧月般地簇拥过来,拥护他起来当农会的首领,农会组织迅猛发展。 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的彭湃,家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在目睹国家积贫积弱、农民被剥削压迫之后,他几经寻求,最终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立志变革中国社会。此后,他脱下西装革履,换上草鞋布衣,烧掉自家田契,把土地分给农民,带领农民参加革命。 1922年7月,彭湃组织成立了广东第一个农民协会。到1927年4月,全县党员增至4300人,占广东省党员人数近半,占全国党员人数近7%。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海陆丰农民运动给予充分肯定,“县政治必须农民起来才能澄清,广东的海丰已经有了证明”。由此,海陆丰成为大革命时期最具亮色的红色版图。 彭湃热爱理想,轻视世俗的物质享受。他为官清廉刚正,出任海丰教育局长期间,锐意整顿教育,令全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组织成立海丰县第一个农会时,他带头宣誓“服从指挥,革命不要钱……”任广州革命政府农民部长时,身上穿的还是旧日黑西装,戴在头上的蜜色通帽,也是学生时代的遗留物。 1929年,年仅33岁的彭湃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此时距离一个崭新中国的建立还有二十年,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的彭湃,虽然没能等到理想世界的实现,但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会因一群信仰坚定的人实现。正是在彭湃为理想奋不顾身、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的感召和带动下,无数海陆丰儿女前赴后继走上革命道路,“一门几烈士”的人家不计其数。据统计,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3万多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就达4883人。 南风不息,初心不忘。在20世纪初的革命洪流中,辛亥革命先驱马育航,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其尤,中国致公党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黄鼎臣,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谢非等一大批杰出汕尾人,在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中留下了浓重笔墨。 天地有正气,清心为治本。历代先贤先烈的崇高精神,如一股延绵不绝的清流,予后人恒久的思想洗礼。近年来,汕尾市纪委监委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清廉元素,将弘扬廉洁文化与传承红色基因紧密结合,持续拓展海陆丰廉洁文化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深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廉洁文化,为汕尾奋力走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提供持久深沉的文化滋养和永续强劲的精神动力! (李志 作者系广东省汕尾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