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
查看: 23761|回复: 0

[保健] 多能干细胞生成带“视杯”的类脑器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2 08: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17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干细胞杂志《细胞·干细胞》上的一项研究,人类诱导的多能干细胞(IPSCs)可以用来形成含有“视杯”(可形成视网膜)结构的类脑器官。该类器官自发地从类脑区域的前部发育出两侧对称的“视杯”,证明了IPSCs在高度复杂的生物过程中的自我复制能力。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突出了大脑类器官产生原始感官结构的非凡能力,这些结构对光敏感,并且拥有与人体细胞相似的细胞类型。

       该类器官可以帮助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大脑和眼睛的相互作用,模拟先天性视网膜疾病,并生成用于个性化药物测试和移植治疗的患者特异性视网膜细胞类型。

       人类大脑发育和疾病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利用从多能干细胞衍生的3D脑器官来研究,这种细胞可以分化成体内所有类型的细胞。

       此前,研究人员使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出“视杯”,“视杯”形成了视网膜。另一项研究表明,“视杯”状结构可以从IPSCs中产生,这些IPSCs来自成年细胞,这些细胞已经被基因重新编程回到类似胚胎的多能性状态。

       过去,由多能干细胞制造“视杯”的重点是生成纯视网膜。在此项研究之前,“视杯”和其他3D视网膜结构还无法在功能上整合到大脑器官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团队修改了他们之前开发的将IPSCs转化为神经组织的方案。人脑类器官如若形成“视杯”,最早在30天内出现,并在50天内成长为可见结构。这一时间框架与人类胚胎中视网膜发育的时间框架相似。

       研究人员从IPSCs供体中生成了314个大脑类器官,其中72%的类器官形成了“视杯”。这些结构包含不同类型的视网膜细胞,它们形成了对光有反应的电活性神经元网络。“视杯”大脑类器官还含有晶状体和角膜组织,并显示出视网膜与大脑区域的连接。

       研究人员表示:“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向外延伸,与它们的大脑目标相连,这在体外系统中从未出现过。”

       未来,研究人员计划开发出“视杯”长期保持活力的策略,利用它们来研究导致视网膜疾病的机制。

       总编辑圈点

       类器官技术的出现,可以说为人们研究各种组织提供了强大工具。不过大脑类器官的生成往往要更为复杂一点,原因无他——我们对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了解迄今尚不能说非常透彻。此次出现的大脑类器官包含了不同类型的视网膜细胞,其一方面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视觉与脑部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这个高度生理相关系统,为无数被视网膜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根治的希望。

来源:科技日报



楼主热帖
[看大杂烩] 我不是针对你,但我这次真的笑得合不拢嘴
[休闲生活] 警惕“笑气里藏刀”毒害青少年
[休闲生活] 以强化督查压实“两节”疫情防控责任
[休闲生活] 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休闲生活] 城市做体检 健康更全面(健康直通车(第77站
[热点资讯] 广东省领导走进高校为师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