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彭湃(二)
作者:戴镜兵
彭湃生得俊眉慧眼,宽额秀脸,鼻梁笔直而有力。他从小天资聪敏、勤快活泼,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他的小伙伴徐友植,经常在林祖祠前旷地上帮忙舅父晒牛皮,彭湃经常过来帮忙他们收晒。友植的舅父经常对人说,小小年纪的彭湃,不但辛勤而且乐于助人,实在难得。彭湃对贫苦的人富有同情心,每当有乞丐上他家门口要饭,彭湃如果遇见了,马上就会叫家人送饭给乞丐,家人忙时,他就亲自动手。
1901年,彭湃入七圣宫私塾小学读书,不到两年时间,就认识了好几百字,能背诵许多古诗文,还学会了写春联。彭湃喜欢画画,他经常在地下或墙上画他感兴趣的小动物,画得像模像样,令见者赞叹不已。除了画画,彭湃还喜欢剪纸和折船、做花灯等。他的画艺与技艺,从小便显露才华。
1903年,彭湃进入林祖祠小学读书。林祖祠小学就在彭湃家的附近,门朝西南,面向龙津河,每当夏季,风过水面,吹进校园,阵阵清风让师生们心旷神怡,精神百倍。彭湃的老师叫林晋亭,原是前清秀才。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还是同盟会会员,具有开明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教育,同时,他非常关注时事,引导学生对社会政治发表各自的见解。在林晋亭老师这种新潮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林祖祠小学呈现了一派生机。许多学生一改以前沉静斯文、死记硬背的习惯,出现了善于思考、敢于发问、争先发言、思想活跃的新风气。
彭湃在林晋亭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良好校风的影响下,各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同学中进步最快。彭湃的作文与图画经常被老师贴出来展示,更加可喜的是,此时的彭湃产生了同情劳苦大众的朴素感情。
1907年暑假,彭湃随大哥彭银到公平平岗乡学收租。平岗乡有18个自然村,几百户人家,大多数佃农耕着“彭名合”的水田。彭湃原来想象中的农村应该是绿野成片、稻香四溢、花开遍地、河清水秀的天地,农家田舍在大树的掩映下,农民是一个个古朴善良之人,但是,当他踏进平岗乡后,看到的农民都是脸黄肌瘦、满面愁云,用畏惧胆怯的眼神看着他们。农民的住房都是用泥砖搭建的,又矮又脏,锅里煮的多数都是番薯汤,米饭难得一见。彭家兄弟走进农舍,碰到的都是衣衫褴褛的佃农。一见面,佃农们总是诉说着年景的恶劣、官府恶霸的横行,家中已是“米瓮无米”的境况。佃农的苦诉,彭银根本不听,只是一味催他们快快交租。彭湃的表现与大哥截然不同,他随佃农走近仓廪,实地查看,证明佃农所言属实,对他们的处境十分同情,对佃农说:“今年不收租了!"此话传到彭银耳里,气得他直跺脚,指着彭湃说:“爷爷叫你下乡学收租,你学到哪里去了?”彭湃说:“像你那样粗糠榨出油似的收租,我学不来,只好交白卷。”
平岗收租回家后,彭湃被祖父训斥了一顿,他非常不服气,总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不过,他也不敢与祖父理论,毕竟祖父在他的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其实,彭藩对彭湃是十分疼爱的,彭湃5岁时,爷爷就经常带他到祖祠去,面对开基祖彭延年的家训,让彭湃一遍遍诵读,交代彭湃要好好熟识,并对彭湃的母亲周凤说:“此儿是我家的千里驹,需善教养,但我家以后的兴旺,完全和天泉(彭湃)一人大有关系。”
几天后,彭湃就从收租阴影中走了出来,他不但不再生闷气,反而认为平岗之行非常有意义,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认识农村;第一次看到农民惨不忍睹的穷困生活;第一次看到佃农与田主之间隔着的鸿沟;第一次感受到了人世间的不平会如此地触目惊心,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同时,彭湃也理解了几年前,他端热茶给挑租谷到彭家的佃农喝,为何父亲要斥责他的意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