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京璋(左二)和同事一起为当地病患诊疗。
王梅(前排左二)和学生在一起。
吴滨江正在为患者诊脉。
杨捷应邀出席第68届联合国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近代以来,伴随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中医和中医药跨越山海,走进世界多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国采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抗疫方法,引发世界关注。
近年来,中医和中医药在海外圈粉无数。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接受过中医针灸、推拿或气功治疗的人数已达世界总人口的1/3以上。
华侨华人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中医和中医药在全球战疫中发挥了哪些独特作用?未来,中医药应如何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4位海外中医从业者,请他们畅谈自己的体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中方院长 戴京璋
不遗余力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2002年至今,我受委派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担任中方院长。近20年来,我们医院运用中医药为德国及周边国家病人解除病痛;帮助更多海外民众和西医医生了解并学习中医药和中国文化;自2018年起,连续3年主持并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项目……为中医药国际化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让我有满满的成就感。
自去年以来,面对不断反弹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始终坚持发挥中医药优势,以预防为主,采用煎煮中药防疫汤、教授气功、耳豆贴敷、根据德国民众需求提供中药抗疫处方等多种方式,取得了1年多来住院患者零感染的显著成效。
在海外推广中医药,可以让中医药养生理念和中国几千年的防病治病经验惠及全球:增进各国民众的健康福祉,减轻患者病痛;造福健康事业,助力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促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传播中医药文化。但目前,在海外推广中医药面临不少挑战,如政策法规壁垒造成中医药准入障碍、中医师工作许可获取难、部分西医医生等群体对中医药存在严重偏见等。
结合在海外的工作经验,我认为海外中医院建设和中医药传播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以“一个核心、两个坚持、三个方面、四种态度”为基本原则。即以疗效为核心,坚持以中医理论和观念为指导、坚持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将中医医疗服务、教学与科研三方面全面结合,秉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和而不同、融合发展的工作态度。
——加强体系建设。一是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开发和利用国内外有效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卫生发展水平与需要等方面情况,作出更科学全面的配置与规划,进一步促使各国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法规支持;二是以中医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医教研结合,力争取得更多、更可信、更高层次的中医药研究成果,推进更高水平的中医药国际合作,提高中医药在住在国的可信度;三是加强中医药产品的产业链建设,避免企业之间的不合理竞争,规范生产,加强品类互补,在种植、加工、检测、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及标准化建设上下功夫,提高中医药产品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四是以专业学会为平台,加强标准化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切合实际,不断总结经验,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标准体系;五是建立非学术性中医药国际发展联盟,广泛吸收海内外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各界人士,共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持续稳步发展。
——强化自身建设。中医药界要以“ 海纳百川”的胸怀,互学互助、协同合作,共谋发展。一是要货真价实,始终如一。学习同仁堂百年如一日地恪守“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原则,坚持中医“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本色,不投机、不跟风、不造假;二是要细节周到,管理精致。全面考虑患者和市场需求,充分显现中医药人文关怀的特点;三是特色鲜明,专注质量。对于浩如烟海的珍贵中医药文化遗产,既要学习与继承,也要弘扬与创新,同时坚持“患者至上,疗效第一”的宗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荷兰莱顿大学生命科学院“莱顿-欧洲中医药与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主席 王 梅
为中医药进入欧洲不懈努力
过去30多年间,我在荷兰建立了创新型的植物药研究方向和教学课程,包括中医药的历史文化、植物药质量控制和系统药理学等内容。除此之外,在欧盟开展把中药作为药品或保健品的注册工作、参与和促进建立中医药的欧盟标准、积极推动中欧在中医药文化领域的人文交流,这些也是我多年来不懈努力的方向。
中医药学是一种独具东方特色的治疗方法和医疗理论,是几千年疾病斗争经验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智慧结晶。中医药的多靶点和多组分协同作用的治疗策略,因人而异、整体治疗、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对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中医药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显示出十足成色,得到世界多国民众的肯定。
中医药是中外人文交流的友好使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一点可以从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医药诊所、逐年增长的中药材和中药产品的出口可见一斑。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脏腑系统疾病、外感病、八纲证、脏腑证等中医病证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这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标志性事件。
在欧洲,中医诊所数量众多,中医药产品的接受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监管好这些产品的质量?我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标准,即中医药的欧洲标准,至关重要。其实,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EDQM)和成员国主管部门也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EDQM主持的欧洲药典(EP)正在制定中药质量专论,德国药品法典(DAC)也正在制定中药配方颗粒剂的质量专论。从2009年起,我代表荷兰的中医药质量专家,参与和组织了中药进入欧洲药典的工作。目前,已经有80多味中药材质量标准进入了欧洲药典。与DAC合作开展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也在有序开展。
欧盟严格的药品质量管理标准以及各成员国药品监管政策的差异,是中医药在欧洲推广面对的主要挑战。但是,欧盟成员国药品监管政策的差异,也给中药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空间。中医药产品在欧盟成员国正式注册,是保证产品质量和法律认可的重要途径之一。2012年以来,我们协助几款中国的中医药产品,以欧盟传统植物药身份在欧盟成功注册。
对我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即培养欧洲中医药及其它自然医学领域的新一代专业人才。中医药基础研究可以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科学支撑。我们需要综合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为中医药多靶点、多功能和非线性的治疗方法提供创新的跨学科视野。此外,我们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让更多的中药产品能够在欧盟成员国注册。这将会使更多的欧洲民众有机会接触并了解中医药文化。
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 吴滨江
中医需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我在海外的行医之路是这样开始的:1990年,先去日本读书和工作了1年;随后,到匈牙利布达佩斯开中医针灸诊所;1993年,移民奥地利维也纳开办中医针灸诊所;1998年,移民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创办“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和“大成国医堂连锁诊所”。
在海外从事中医诊疗和中医教育多年,我最有成就感的3件事是:建院20多年,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为当地培养出数百名“洋中医”;疫情期间,我们学院为当地社区捐赠了价值不菲的免煎颗粒中药和抗疫香囊;组织师生翻译和发布了“多语种中医抗疫经验全球分享”,包括英、中、法、日、俄、韩、匈牙利语、阿拉伯语、印度语、葡萄牙语10种文本。
加拿大对包括中医药等多元文化很有包容性。中医针灸在加拿大卑诗、安大略、魁北克、阿尔伯塔、纽芬兰5个省份已经立法,受益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8%。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各族裔民众喜爱和接受中医针灸。
疫情前,中医针灸在海外的发展,以争取中医针灸立法、开展中医针灸教育、进行中医针灸临床治疗为主。疫情发生后,加拿大的西医(家庭医生)基本上都是电话咨询和线上开处方,而中医针灸师们必须面对面地对患者进行切脉、望舌和针灸,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中医针灸在治疗新冠病毒肺炎后遗症方面效果显著,吸引了许多患者前来就诊。在教育方面,最近,加拿大联邦层面加快了对中医针灸教育机构认证工作的进程。
尽管如此,中医和中医药在海外推广仍面临重重挑战,主要包括文化差异、法律保护等方面。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因为中医的技术背景包含在独具东方特色的认识论中,在西方现代科学占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难以向非中国受众正确解释和传达中医药的核心特征,这成为在海外推广中医所有问题的症结。因此,中医应与时俱进,超越中国文化解释的语境,致力于与住在国独特的文化环境慢慢融合。简而言之,中医需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并直接可学。此外,中医还应建立一套更容易被国际社会接受的标准体系,以此消除西方社会的中医学神秘主义论调。
争取中医针灸在住在国立法,是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自上世纪末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相继对中医针灸立法。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国家对中医针灸立法。
今后,海外中医从业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推广中医文化:一是加大中医针灸的科普宣传力度,将艰涩难懂的中医理论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进行宣教,同时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中医文化;二是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跨文化背景的中医人才。
美国北大医疗中心院长、美国加州针灸中医师公会第一副会长 杨 捷
推动中医药复方萃取现代化
“作为一个医生,不可以拒绝任何可以治病的知识,你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多了解中医。”时至今日,我依然铭记身为医生的母亲的教诲。
改革开放初期,我只身赴美发展。为了在海外立足,我刻苦学习,先后考取了加州针灸中医师执照和东方医学博士学位。后来,我加入加州针灸中医师公会,为推广中医针灸奔走多年。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认为,虽然西方的疾病诊断技术比较先进,但确诊后,西医常常会出现没有有效药物改善和治疗疾病的情况。现有的西药大多有较强的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对人体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中医药相对副作用较少,但多数人认为中药疗效慢,传统煎制中草药比较麻烦,味道难以接受。要想提高中药的疗效和中药的吸收率,中药配方的提取方式必须改进。
中医药复方萃取现代化是中医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上世纪80年代初,我先后成立美国北大医疗中心和美国盛元鸿生物医药公司,率领30多名医药研究人员组成科研团队,潜心钻研天然医药复方萃取制剂。
30多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秉承着弘扬中华医药文化的使命,“取之天然,去芜存菁”,至今已取得3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复方草药萃取制剂及其萃取工艺于2006年获得美国国家专利。这是美国专利局经过严格而漫长的审核后,首次认可复方草药萃取制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
2003年,我曾在美国参与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发生后,我又将中医抗疫经验派上了用场:耐心接听很多在美华侨华人的求助电话、热心回应多个留学生家长群的防疫咨询、为伊朗裔美籍友人修复新冠肺炎感染后遗症……
在应对新冠肺炎这种突发性传染病时,由于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物,西医治疗存在巨大空白,而中医药借助数千年形成的疫病诊疗体系,有效填补了这个空白。高水平的中西结合救治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缓疫情发展,最大程度地保全患者生命。此次疫情期间,我们通过中医药已治愈了数百名新冠肺炎后遗症患者。
中医药的生命就是疗效。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以检验为参考,以疗效为标准”,更重视病患自身在恢复过程中的感受。我们今天提倡的“专病专药”,和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一脉相承的。“辨证”是指对疾病病因和病程作深入的分析,“论治”则是抓住疾病最根本的问题精准施治。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天然植物药拥有极大的优势。千百年来,中医药拥有极其丰富的诊疗经验。我们要在保持和发扬中医药优点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论证中医药诊治的内在规律及治疗过程中人体微观世界的变化,实现复方草药的“黑箱解密”,突破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