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娟)9月22日是国际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简称)日,值此之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江倩呼吁,关注慢粒患者的生活质量,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慢粒曾经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它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是首个被证明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人类肿瘤,由于患者体内第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了相互易位,导致该易位形成了一个新的基因——BCR-ABL融合基因。
20年前,全球第一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使得慢粒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从不到50%提高到了85%—90%。20年来,成熟靶点更新迭代,在研靶点不断创新,慢粒的治疗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慢粒已经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可控的慢病,然而慢粒患者依然存在着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和生存痛点,亟须打破耐药困局。
BCR-ABL激酶区突变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T315I突变是最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有研究显示该突变发生率有时甚至高达25%。由于突变发生率高,对一二代TKI均耐药,且导致疾病进展快,预后差,因此尽早发现尤为重要。
对此,江倩表示:“中国本土创新的第三代TKI药物就是针对T315I突变而设计的,既往临床研究也充分证实该药对T315I突变患者不仅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可控。因此我非常期待这类原研创新的药物能够为更多耐药慢粒患者,特别是多重耐药的患者提供治疗机会,延续生命。”
随着TKI的广泛应用,慢粒慢性期患者的生存期已接近同龄正常人,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不仅仅指身体和精神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否回归到社会。
“慢粒患者回归社会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非常大。有很多优秀的慢粒病人,在本职工作上做了很好的贡献,这些人应该被视为正常人。”江倩呼吁,对于慢粒患者不仅要关注疾病管理,还有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鼓励慢粒患者积极发声,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慢粒人生。希望社会各界积极贡献力量,携起手来为帮助慢粒患者重建生活信心,回归社会的大家庭。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