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的乡镇推进林长、路长、河长、田长、巡查长等“多长合一”,在一个村设立专管员。上级没有安排经费,一些村干部就成了专管员。每个“长”都有考核要求,村干部精力有限,要么疲于应付,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么只能作假。
某地山区推行“塘长”,一个村十几口山塘,村干部每周要填巡查日志,必须要填写问题,十几口山塘对应十几本台账,填写任务不轻松。有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地方领导缺乏深入调研思考,没有广泛问计于民,盲目拍脑袋,就要推行“某长制”。比如在人口流动性很大的城市商业中心,探索“楼长”“层长”,确实成效明显,但一些人口流动性不大、居住人口体量不大的地区,也要推行“楼长”“层长”,则意义不大。
要鼓励基层大力探索和创新,但不能停留在表面创新,一些地方只学皮毛不学精髓,停留在“抄作业”的阶段。各个地方情况不一,盲目效仿别人的做法,其本质是盲目相信“一长就灵”的懒政思维,容易不接地气,浪费人力物力。有一些原有的制度供给能解决问题,只是由于部分干部作风、短期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工作难以推进,推出“某长制”后将问题推给上级主要领导,既不是制度创新,也不是长久之计。
“一应俱长”容易带来一些问题。“某长制”最大的优势是让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充分整合调度资源。但是每个地方的资源是有限的,干部精力也有限,这一块的资源多了,其他方面的资源就少了,很多工作都希望通过‘某长制’来推动,其实是一种懒政。这种现象也容易导致形式主义问题的出现。一位村支书说,村干部的工作本来就是包罗万象,安了“长”的头衔后,日常工作不能落下,还增加了不少形式上的要求,比如定时上传照片、填写巡查日志等,只要出了问题就追责这个“长”。
有些“长”是必要的,但如果什么都安排一个“长”,就会沦为形式主义。切忌一应俱长,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基层治理体系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