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南湖村古门楼 近日,记者前往荣获我市首批农村文化礼堂称号的陆丰市南塘镇南湖村采访,发现该村文化遗存相当丰厚。其辖下自然村南新村有兴建于清朝中期的古门楼、围墙和百年古榕树、古井;南老村有兴建于清朝中期的祖屋、百年古榕树、古井;陈新村有兴建于清朝中期的祖屋;凤仪村有古门楼、古井、围墙、祖屋、祖屋内悬有状元及第牌匾;陈老村有兴建于清朝中期古门楼、围墙和百年古榕树、古井;虎山村有百年古榕树、古井。 凤仪村的状元牌匾上有“李威光立”字样,最让记者感兴趣。据记载,海陆丰历史上并无出过状元,那么,凤仪村的状元牌匾何处来? 据凤仪村知情老人、今年67岁的李桂林说,据祖辈口口相传,李威光系乾隆年间武状元,虽然籍贯写的是五华华城镇黄埔村,却是从凤仪村出祖的,其后人还时常回凤仪村祭祖。李威光得中状元时,距离其先人从凤仪村移居黄埔村不久,因此也给凤仪村送来一块牌匾,以示光宗耀祖之意。 据记载:李威光(1735~1793年),字作楫,号韬序,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清代武状元。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出生在长乐县的一个小康家庭。五华城乡武术盛行。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响下,年少时便投馆拜师,学习武艺。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一招一式,一拳一脚,扎扎实实。不几年,刀、枪、棍、棒、骑射皆能,武艺出众。他身材硕壮,体高七尺,膂力过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适逢县试开科,十六岁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茅,入选武生。这更坚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决心。李威光的父母望子成龙,重金聘请了武艺高强师傅在家里授艺。李威光不怕辛苦,勤学苦练,常以“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不娶都随便”的口语自誓。十年寒暑,他的武艺日精,在周围乡村中,颇有名气。乾隆二十五(1760年),李威光赴省参加庚辰科乡试,金榜题名,高中武举。此后更是习武不辍,矢攀高峰。他常穿着自制四五十斤的石屐(用大麻石凿成形似木屐,用麻绳作屐皮),以练腿力;朝夕抱举三四百斤练武石,煅炼臂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威光的武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李威光束装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殿试钦点状元及第,一举成名天下知。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李威光调任广西提标左营游击。因较熟悉沿海情形,后改任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再升福建烽火门参将。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李威光奉朝廷之命率部并带领福建漳、泉一批青壮年配合前往“征剿”。事态平息后,以军功加一级,升为台湾安平协水师副将,掌管水军,守卫台湾岛屿。后调为闽安协副将,署理海坛、南澳总兵,乾隆皇帝封他为“四世武功将军”,官秩从二品。后因病辞职回乡,卒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终年58岁。 李威光生前用过的全长250厘米、重64公斤的铁柄关刀一把,及清朝廷授予《武状元第》的镀金木质匾一块,保存于黄埔村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