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把抑郁症比喻为黑狗,自称情绪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只能默默承受黑狗的欺凌。
当前,抑郁症这只黑狗不只在撕咬很多成人的内心,对青少年也没有嘴下留情。《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
日前,教育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答复时明确表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这一表态很重要,一方面说明相关部门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断吸取各方建议,力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多保障;一方面也在提醒人们,要多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情绪变化,不能粗线条地加以教育。
有的人可能觉得,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啥有啥,怎么会抑郁呢?因此,青少年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在非专业人士的眼里,容易与思想品德差、个性软弱相混淆。
这种不解,可以理解。毕竟,在中国,抑郁症进入公众视野,大概也就是最近十几二十年的事,也就是在人们不愁吃不愁穿之后才逐渐重视起来的。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随着大众健康素养的提升,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逐渐广为人知。
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到4个抑郁症的重点人群,第一个人群就是青少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说过,儿童青少年是抑郁症高发人群,因为他们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间有很多的压力,比如身体生长变化、恋爱问题、学习情况等。
的确,青少年学业压力比较大,而且因为年少,内心建设难以做到位,抗挫折能力较差,心态容易崩。而做家长的常常指责孩子不够坚强,殊不知,也许他正在承受抑郁症的折磨。如果大人不理解,还反复批评,甚至责打,那对孩子的状况简直是雪上加霜。
从这个角度说,教育部的表态非常及时。抑郁症绝非可以忽视的小病,而要想应对和治疗,有个前提,就是把早筛调查工作做到位。这也正如教育部所表示的,需要建立全过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服务、评估体系。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
总之,唯有加大筛查力度,争取实现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早发现、早干预,在抑郁症刚露头时及时应对,才能实现治疗的最优化。如此一来,帮助孩子不受那只黑狗的侵扰,也就不在话下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