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弓马是:《龚克已》(又名《上京连》)、《陈世美休妻》(又名《三官堂》)、《宝珠串》(又名《三义节》)、《哭监写状》(又名《贩马记》)。还有部分唱做并重的剧目,如:《宝莲灯》、《摇钱树》(又名《四姐下凡》)、《剪郭槐》、《大盘殿》、《龙凤阁》、《薛仁贵》、《斩姚期》(包括四大弓马共十二出)等,因为每出都是四折,因而称为“四出连”。
三十六本头:《闹金銮》、《王大富》、《李云祥》、《女搜宫》、《搜花园》、《把宫门》、《罗志云》、《万重山》、《卖猪仔》、《白兔精》、《斩梅景》、《卖豆花》、《王阿七》、《柳世春》、《闹古店》、《洪炮》、《看古文》、《毛四海》、《抬番鬼》、《卖虎皮》、《彩楼记》、《斩洪建》、《奸雄结》、《打李凤》、《剪余骞》、《斩秦梅》、《甘凤祥》、《棋盘会》、《石平贵》、《都世春》、《司马海》、《风流误》等。每本都分上下集。
七十二提纲,是指七十二出以唱做见称的折子(实际不止此数),如:《回窑》、《斩郑恩》、《芭蕉记》、《送妹》、《过昭关》、《潘必正》、《女中魁》、《宋江杀惜》、《逼上梁山》、《贵妃醉酒》、《五台会兄》、《柴房会》等等。
武戏即提纲戏,演的是列国、封神、隋唐、扫北、征东、征西、水浒等演义及传奇故事。以演封神著称,这类提纲戏,又有所谓“草传”和“本传”两类(也称小传和大传)。“草传”八部共一百九十八个剧目(其中三分之一有唱,应属文戏,如《背解红罗》、《二度梅》等);“本传”共十六部,如:《封神传》、《隋唐传》、《五代传》、《杨家将传》等(其中也有一小部分属于文戏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曾整理出七十二出长短剧目,如《回窑》、《斩郑恩》、《秦香莲》、《审冯旭》、《剪月容》、《打李凤》、《游园耍枪》等,都经过认真推陈出新,受到群众欢迎。其中《回窑》、《斩郑恩》二剧,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广东卷》。
《回窑》是写薛仁贵封王之后,回来接妻子柳迎春的故事。是老生和青衣的唱做工戏,老艺人曾月初饰薛仁贵,唱做俱佳。
《斩郑恩》是写赵匡胤做了帝王之后,宠爱梅妃及重用梅妃之兄韩隆,听信谗言,醉斩结义兄弟郑恩;万里侯高怀德怒斩韩隆,郑恩的妻子陶三春闻知带兵围困五凤楼,杀了梅妃,为夫报仇的故事。是武生、红净的应工戏。名演员罗振标饰高怀德,唱做俱佳。特别工架功力颇深。
《徐棠打李凤》(又名《吐血城》),写汉代猎户徐棠和农民李凤结拜为兄弟,一同误投在奸相梁不住帐下为将。梁通番谋反,为王爷刘忠所悉。梁遣徐棠下书逼刘忠与他一起叛国,刘忠激励徐棠弃暗投明,于是徐棠回营劝李凤助刘除奸,李凤拒绝之。战场上,徐棠又多次劝李凤反戈,李不听劝,徐棠于是含泪杀了李凤。这是正副净应工剧目,短打用南派武功,颇有特点,是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剧目。
西秦戏是外来的古老剧种,至今仍用舞台官话演出,语言本色,通俗易懂;板腔体的音乐唱腔,上下句曲式与皮簧系统的剧本基本相同。由于新中国成立前长期退居海陆丰一带,少与外地剧种交流,变化不大。因之仍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
1、行当齐全,各行三戏。西秦戏的行当,分为五行十柱,五行即打面行(净、丑)、打头行(旦行)、网辫行(生行)、音乐行、旗军行。十柱是指打面行,分为红面、乌面和丑;打头行分正旦、花旦、蓝衫和婆角;网辫行分老生、武生、文生和公末;旗军行分乌军和红军;音乐行分文畔(管弦乐)与武畔(打击乐)。前三个行各有贴角。新中国成立前是全男班,建国后才培养了一批女学员。
西秦戏重视通过首本戏训练演员,各主要行当的首本戏各有三本,称“各行三戏”。如老生的“三子”:《刘锡训子》、《六郎罪子》、《弑君崔子》;小生的“三写”:《赵宠写状》、《罗成写书》、《水牢写状》;红净的“三公”:《包公审国母》、《杨令公撞碑》、《国公对鞭》;乌净的“三刚”:《李刚逼宫》、《姚刚反汉》、《薛刚反唐》;生、旦的“三别”:《重台别》、《四姐别夫》、《李旦别妻》;正旦的“三妻”:《秋胡戏妻》、《陈世美休妻》、《吴汉杀妻》。这些行当的首本戏,唱做都较严谨,表演及音乐都较丰富,也是新演员的开蒙戏。
2、两种流派,风格各异。西秦戏在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分有西秦竹马戏班和西秦科戏班两派。现在西秦戏剧团的演员包括海丰名园、田等地的西秦竹马戏班的艺人和西秦科班出身的两派艺人。在做派上,西秦竹马班表演粗犷、豪迈,器宇轩昂,线条分明;科班艺人表演细致,腔调委婉,刻画入微,唱做兼优,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在武戏方面,则均习南派武功。长打的枪刀剑戟都是用牛皮或竹木制成的,短打的双刀、匕首则是铁制的。特别是短打,近于粤剧的“打真军”。
3、做工丰富,粗细兼优。西秦戏向来善于表演激昂、慷慨一类的剧目,净行做工粗犷,武生器宇轩昂,正生、正旦表演细腻,各有所长。特别是武生戏和生旦戏,做工很有特色。文武生罗振标,在《斩郑恩》中饰高怀德,独脚扎架,拔剑抖旗,达数分钟之久;须生曾月初,唱做俱工,在《回窑》中饰薛仁贵,一扎架一扬鞭,一句倒板,常博得台下热烈掌声、彩声。《重台别》一剧,生旦表演极其细腻,在分别时,仅做不唱,表演达数十分钟之久,把人物惜别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4、舞美简朴,脸谱多姿。西秦戏原来的舞台装置、服装道具都较简单,舞台正中,挂一白布,绘有妙庄王神像,两边挂一顾绣门帘。台前桌椅,与全国其他剧种原始情况相同,仅一桌二椅。服装也比较简陋,几件袍甲,几条项衫,几条裙,便可在各剧目中更换。但它的脸谱,却与正字戏一样丰富多彩,其构图又与正字戏有别,特别是红净的脸谱,色彩鲜明,勾画线条柔顺,别具风味。
西秦戏的音乐唱腔,有自己的特点,自成体系。曲调有正线、二簧、西皮、杂调四种。新中国成立前,也有少数三几个剧目唱昆腔的,也保存近百个昆腔牌子,现已很少用。
西秦戏的管弦乐器,弦方面有所谓十一条线,即:头弦(俗称“硬子”)两条线、二弦(即提琴)两条线、三弦三条线、月琴四条线;吹奏乐器有号头,大、小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板、大鼓、鼓头、大锣、大钹、小钹等。
文戏剧目音乐丰富,善于表达人物各种情绪和各种场面气氛,委婉、悲壮咸宜;武戏剧目多用大锣、大鼓、大唢呐,雄伟浑厚,凄厉高亢,各有所长。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伴奏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低音乐器,即瑶琴、大长琴、秦琴、二胡、凤凰箫、大椰胡等。打击乐增加了京锣、京钹。乐器的改革和发展,不但增强音响,也给做工细致的文戏加强了节奏感。
西秦戏的唱腔,五行十柱角色,各有自己的唱腔规范。男的一般用实声(真嗓),但唱正线调非真假声结合不可,因这类曲调常要转调。旦角则唱假嗓,现今女旦也以唱假嗓为主,水平较高的演员才能运用真假声结合演唱。
该贴已经同步到 汕闽人0660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