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海丰县黄羌青年醒狮队
图文/戴镜兵
近几年来,每当喜庆节日,总有一支醒狮队活跃在黄羌各大村庄,为群众带去欢乐与喜庆。这支醒狮队是谁组建的?他们组建醒狮队的初心是什么?现状如何?笔者为了解开心中的疑问,于2022年1月30日(2021年农历十二月廿八日晚,骑车前往黄羌青年醒狮队驻地一一黄羌镇河东村委竹戍村,一探究竟。
竹戍村位于罗輋河边、黄羌镇府南部三公里处,是一个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乡村。据史料记载,竹戍村是黄羌最先有农会员的村庄。如今的竹戍村,硬底化公路直通村庄,明亮的路灯和沿途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让古老的村庄充斥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当笔者来到竹戍村时,老远就听到了节奏分明的锣鼓声。循着鼓声,很快就找到了醒狮队驻地。一座三间过的客家传统砖瓦房前,已经聚集了一大群年轻人,他们有的在演练醒狮表演节目中的技巧动作;有的在练习大鼓的击打;有的在练习拳击,一片热闹非凡的情景,让笔者仿佛置身于浓郁的“年味”中。
走进黄羌青年醒狮队简单的办公室里,笔者终于见到了两位黄羌青年醒狮队的创建人。他们分别叫吴凤彬和李卫坤。吴、李两位先生都是黄羌镇竹戍村人,5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们年轻时为了生存与发展,背井离乡,告别自己心爱的故乡,出外打拼。8年前,吴、李两位先生,先后回归故里,扎根山区,默默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区的生活总是平淡如水的,没有热闹的广场,更没有炫目的灯光。平时倒没有什么,反正也习惯了。然而,一年一度的春节、元宵节,本是农村最热闹的时候。现如今,不但没有弦箫鼓乐,就连传统的舞狮唱曲都难觅踪迹了。
吴、李两位先生为了振兴乡村文化事业,给农村群众营造节日欢乐的氛围,共同商定,恢复村子里的醒狮队。
他们说干就干,自掏腰包,购买了醒狮队所需的一切器材。然而,荒废已久的事业,并非想恢复就能恢复的。如今,留在乡村的青年很少,曾经的醒狮队人员,不是岁数大了,就是离开了故乡。面对重建醒狮队的重重困难,吴、李两位先生并不气馁。他们互相配合,共同面对困难。比如,狮队命名时,他们摒弃村与村的隔阂,把醒狮队命名为“海丰黄羌青年醒狮队”。有志于传承本土文化,热爱武术,喜欢舞狮的黄羌青年都可以参加。面对初建醒狮队时的人才短缺的问题,吴、李两位先生,依然没有被难住。他们四处寻找醒狮表演师傅,然后出资聘请师傅到竹戍村,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学习、训练。醒狮队没有落脚点,李先生把自己的老家收拾出来,作为醒狮队的驻地。
锣鼓一声,四乡知。闻讯赶过来看热闹的人倒不少,但是,说到参加醒狮队,许多青年人都不愿意。因为,舞狮表演者必须要有武术功底,同时,要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并非那些“低头族”和“飆车党”所能忍受得了的。然而,人群中毕竟有佼佼者,第一年参加黄羌青年醒狮队表演训练的青年有20多人。时间过去了8年,当时岁仅9周的小屁孩,今年已经17岁。问他参加醒狮队8年来有何感受,他对笔者说:“8年来,他的胆量得到锻炼,身体非常结实,结交了许多好朋友,懂得了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吴、李两位先生的精心呵护下,黄羌青年醒狮队走过了8个年头。如今,醒狮队里有30多位队员,他们个个精神抖擞,身强体壮。今晚,他们聚集在驻地,就是为了明晚开始的新春醒狮拜年活动作最后的热身准备。
通过与吴凤彬、李卫坤两位先生近半个小时的聊天后,笔者心中疑问有了答案,走出办公室时,醒狮队员们正在准备彩排。为了一睹醒狮队员的风采,笔者驻足认真欣赏醒狮队的表演。
随着鼓声响起,2条红色、2条黄色的醒狮隆重登场。只见4条醒狮,舞动着整齐的步伐,做着相同的动作。在鼓声的指挥下,醒狮不断变换着各种各样的动作。狮子有时如远探他物;有时如猛扑猎物;有时欢喜若狂。栩栩如生的表演,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第一节表结束。
4条醒狮刚退场,一条红色醒狮如饿虎下山,四处寻找着食物。张望的饿狮,看到荒野中有一大坛酒。面对这种人间陌生物,饿狮不知所措,绕着酒坛不断张牙舞爪,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饿狮最终还是吃了那坛酒,那吃酒的动作,更让人叹服舞狮者的技巧。吞服了一坛酒的醒狮再也醒不了,庞大的狮子依然敌不过酒劲。倒在地上的醉狮,只有无奈地伸着乏力的双脚。醉狮挣扎着站起身子,步履蹒跚,最终还是倒了下去。鼓声停,醉狮沉沉睡去!片刻,鼓声由弱到强,醉狮终于醒来!醒狮咆哮山林,大地为之震撼!
醉狮表演刚结束,醒狮爬杆表演节目开始。一条红色醒狮绕着高杆犹豫再三。爬还是不爬?醒狮心里矛盾重重。然而,百兽之王不是等闲之辈,面对困难,绝不轻言放弃!红色醒狮展开轻巧的身子,迅速地爬上5米多高的铁杆。高杆上的醒狮做着各种各样的高难度动作,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随着掌声响起,醒狮张开大口,吞出一副新春联,掌声更加激烈,鼓声振动着沉沉的乡村夜空,犹如晴空起旱雷,召唤着春的到来!
欣赏完黄羌青年醒狮队的表演,笔者感到莫大的欣慰,有着千年客家文化底蕴的黄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中,必将更加欣欣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