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22-2-3 13:44 编辑
瑞虎年庆话“虎” 福虎生威乘雄风,寅年长啸添祥瑞。2022年岁序壬寅年,也就是俗称的虎年。虎为山中百兽之王,含“虎”字的褒义成语有:如虎添翼、降龙伏虎、生龙活虎、人中龙虎、龙精虎猛、龙翔虎跃等等。壬寅年瑞虎贺春,福满人间,国泰民安。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虎无疑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原始内在深蕴,更富具深邃的美学思想、特征及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在早期中国先民征服自然和宇宙的历程中,虎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例如周易八卦中的天象,就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这样的玄妙学说,更是将虎的地位推向了无比显要的位置。在我国考古学资料中记载,据1987年考古发现,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带的原始墓葬中出土了一对龙虎蚌塑,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已确认最早的原始形态虎神。除此以外,丹东后洼出土的玉器虎头佩饰、浙江良渚出土的玉器人虎合一“神徽”、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双虎纹样以及战国时期楚国虎形镇墓兽等诸种艺术形式,这些不同朝代的出土文物都充分地体现出这种崇虎文化的原始宗教色彩。
(虎头鞋)
(虎旗) 中国漫长的封建君王统治时期,无论是统治者自身,亦或是民间的苍黎百姓,都将“龙虎”相合看作是雄伟强盛的象征,更把虎视为正义、强大力量的化身。人们对虎持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感,由此慢慢萌生、演化出对虎的崇拜与亲近感。于是,在民间便广为盛传着戴虎头帽、着虎头鞋、佩虎牙、睡虎枕、竖虎旗、在屋内悬挂虎画等一系列祈福求安的传统方式,以实现人们内心驱害除疫、躲避灾祸的美好希冀。在过去的历史里显现出的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更是无所不在,成为了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虎文化”渗入到历史进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祖国文化大观园里的一个重要成员。(虎画) 在我国民间中流传着许多有关老虎的事故,这里列举两个与大家分享:其一,药王救虎。传说药王孙思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要用这条笨拙的扁担对付老虎这又谈何容易。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张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头动物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他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这就是民间所称的“虎撑”或者“虎衔”。其二,老虎学艺。老虎是山中百兽之王,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因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这样老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了。 我国古代无论民间还是官府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这就叫“虎符”。
(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等都有收藏“虎符”这种文物。 龙腾虎跃,虎虎生威。期望神洲大地各行各业如如虎添翼,大展宏图。 2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