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在2021年下半年,国家卫健委就处理了150家医院的300余名医生的医学科研造假行为,有的医生被取消职称、有的被降级处理。学术造假的风气一度在医疗界盛行,原因也很好理解:医生花钱发表假论文,说到底还是为了晋升、多点收入。
没必要让所有医生都去做科研,基层医院的医生应该集中精力把病看好。因为医生绩效收入中有一部分,是要以“科研成果”的形式呈现的,就是俗称的发论文。
不应该把科研劳务纳入到疾控人员绩效工资总额中,而且要允许疾控人员获得“绩效工资之外的合理合规的科研劳务报酬”。目前各级主管部门均要求“把科研劳务纳入绩效工资总额核算”。在很多地区,发表文章或参加教育培训甚至成为个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医疗系统中,科研成果与晋升和工资直接挂钩更是普遍存在的“规矩”。
医护人员收入结构的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科研绩效”上面。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医疗系统内部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仅从一个数据就能看出当前医护工作的压力:2020年,全国有34家医院的年门诊量突破400万人次;但在2016年时,年门诊量400万以上的医院,只有20家左右。
尤其是在防疫过程中,劳动强度倍增,对应补贴却没有完全跟上。吴凡调研发现,疾控系统工作人员需要参与各类应急处突工作,却“不允许发放任何加班费或劳务费”。事实上,不少医生护士加班加点参与防疫,获得的往往只有十几元一小时的补贴。
医护人员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能被忽略。基层村医不仅待遇差,且没有基本工资、定额补助和养老保险,只能依靠公卫经费、基药补助、诊疗费,甚至务农维持生计。此外,村医老龄化问题也格外突出。
目前45岁以上的村医比例超过63%,55岁以上者达到了30%以上。基层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从上岗、执业、职称考试等方面进行“层层设计”,提高乡村医生中的全科执业医师比例,否则村医可能后继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