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是集团养殖的基础,保护散户事关社会稳定。“有猪才有家”,翻阅中国养猪业发展历史,非瘟爆发前,保障我国生猪供应的主力一直都是那些数以万计的中小养猪户,同时也一直支撑着农村经济。可以说,散户养殖正是规模化的基础,散户养殖经验技术与资本的积累,正是为将来规模化发展“打下的江山”。
过去很多人将生猪价格剧烈波动,归结于散户频繁进出,影响正常市场秩序,给生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但我们都知道,生猪产业从不以猪场数量和人数论英雄,影响产能的关键因素是能繁母猪。
近两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与此同时家庭农场数量也出现明显下降,两者结合观察后,仍将行情归咎于散户就有失偏颇。决定猪价的是供需关系而不是饲养主体是谁。
保护中小散户生存,是否意味着猪周期仍会持续下去?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保护不是仅在政策上允许中小散户养殖,还包括帮助和鼓励他们转型升级,提高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建立支持家庭农场的专项金融,推动散户向“专业户”转型。
当大型企业占据主流市场后,真的能平复猪周期吗?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当少数几家企业掌握市场主要资源后,一定会有数以万计的农民失去收入来源,这不仅是市场的一部分,也关系到保障农民收入的问题。
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导致国人对猪肉的品质格外挑剔。新鲜、风味、健康都是居民挑选猪肉的重要指标,“土猪”更是被不少居民推崇,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兼顾风味,这点也是规模化养殖难以做到的。因此,养猪业离不开散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