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银华 于 2022-4-19 10:58 编辑
赏 山 法留山位于陆丰县城西侧5公里的广汕公路边,山不高,山峰海拔408.6米,法留山蜿蜒起伏,山势磅礴。常年松林积翠,瑞霭祥云,梵境空明。山顶有天然岩屋数丈,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佛教禅宗南派九祖大颠和尚在法留山上凿大颠岩、建灯光寺,始演讲西天佛法。大巅和尚与法留山极有渊源,是灯光古寺开山祖师。法留山原名法岫山,大颠和尚建灯光寺后离开法岫山,归隐潮阳灵山寺。其时,被贬为潮州刺史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潮阳会晤了大巅和尚,韩愈祈盼“僧去法留”之美意,将“法岫山”更名“法留山”。看来,这法留山的大名是出自大文豪韩愈,至今已叫了一千多年。 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潭涌的林雷焕在法留山西麓建了陆丰历史上第一家书院,开陆邑教化之风。县志记载是在石室办书院,这办学的环境就如同仙境一样。千年前这里是陆丰文化活动的舞台,可惜是千年前的故事了。 清代朱介圭推荐把“法留腾云”选为陆丰八景之一,赋诗云:“石室栖云处,氤氲绕翠岑。萝间茶灶隐,松际鹤巢深。霱叶披仙掌,昙花写梵心。还将台阁气,林外契华簪。”载入《陆丰县志》,真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名言。 陆丰民间还有一传说:法留山与相邻的乌面岭斗法,法留山长高的速度很快,乌面岭比不上,把脸都气黑了,天天在叹息,赤脚大仙路过看不顺眼,替乌面岭打抱不平,于是在法留山上踩了两脚,从此法留山无法再长高,被乌面岭超过了。所以,现在法留山比乌面岭矮,身上还有两个“仙人脚印”,整个山体就像一个倒卧的“3”字。 法留山千年前的宗教、文化活动只留下传说,仅存的史迹就是山上的石室。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就注明灯光寺已迁入县城,书院已毁。不管如何,曾经有过的美丽依然令人神往,佐证陆丰千年的文化底蕴。法留山还是陆丰大门的标志。出外谋生的人那怕是远涉南洋还是到省城、深圳打工,回来的路上过了海丰可塘就能望见法留山,就象看到家门了!所以,法留山是陆丰游子心中的牵挂,虽然不是很高。 也许受赤脚大仙踏山传说的影响,总认为法留山山体残破,它是南北走向,在东侧陆城方向看山是一个倒“3”,在西侧广州回来的方向看山也是一个倒“3”,就认为法留山是这个模样。以致在几年前一篇赏析陆丰古八景的拙作中怀疑将“法留停云”作为一个景点列入陆丰八景是凑数。 几天前从汕尾回来,因修路,的士司机绕道大湖过上英到潭西的东山、崎头,也就是法留山的南侧,这时我被眼前法留山的美丽惊呆了!山体不再是横卧、不再松散,主峰高耸,第一个被仙人踩开的次峰依托主峰,使主峰变得厚实,整个山体就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座美丽的大山!在夕阳照耀下,整座山体泛着金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到极致!象神话故事中的仙山一样。 角度不同,看法留山的形象就不同。就像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一样,我们在宣传画上看到的是端庄腾飞的骏马,而另一面却很不雅观,侧面看马嘴也是斜斜裂开的,专家说这是为了独脚踏燕放得稳,是古代工匠的智慧。 潭西镇的朋友曾邀我登法留山,从山脚开始有一人工铺设的阶梯在茂密的树林向上延伸,直至半山腰一个神庙,相对高度约一百多米,往返一趟约一个小时,庙里有山泉可解渴,黄昏时段很多陆城的上班族下班后都来爬山,是一处理想的休闲运动好去处。爬上神庙刚好西侧太阳下山,东侧月亮升起,日月同辉,轻风拂面,空气中透着浓浓松香,不是旅游胜地,却胜过旅游胜地,因为它在自家的门口,天天都可来攀登。 法留山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书,每一次登山、不同角度赏山、在山腰神庙中静下来读山,总有不同的感悟:法留山不仅很美丽,而且人文历史悠久。铅华洗尽,风采依旧。它的美丽并没有因为历史的冷落而改变。
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