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调中心目标到统筹多重目标的治理转型背景下,一些不合理的治理方式进一步加重了基层负担。
——硬性目标,层层加码。一名担任了16年党总支书记的村干部说,他现在最发愁的是推动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文件精神要求群众自愿接种,但有的部门又要求百分百完成。有村干部背着百岁老人去接种疫苗,老人的孩子站在身后喊:“我娘打针出一点意外,你可负责?”又比如,受疫情影响,部分村民出门打工受阻,光靠种地和打零工收入不足,手头紧,不愿缴纳社保医保养老保险。但上级政府对相关数据提出95%的底线指标。
——频频使用调度评比。为了应对不断增多的考核目标,定期开展调度评比成为重要的治理手段。然而,有基层干部反映,调度评比有过多过滥的倾向,除经济发展、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重要任务外,大量琐碎小事也被纳入其中。一位村干部说,前不久镇长开会布置工作,大大小小总共13项,而且全都要调度评比。“连殡葬火化工作也要调度,县里调度镇里,镇里调度村里,村里一个月没人去世竟然还要表态发言。”
——任务下放多,权限下放少。要实现多重目标,需要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力。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到,依法授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然而,不少基层干部表示,面对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目前基层只能被动执行,面对不同部门下发的重复任务,很难快速有效地向上级部门反映,即使反映了,上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壁垒也不是基层可以推动解决的。
——遇难题就让“做做工作吧”。干部工资发不了?做做工作吧!项目缺钱申请经费?做做工作吧!遇到群众上访?做做工作吧!不少问题需要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时候,“做做工作”就成为重要说辞。
“领导没说不支持,总是先让你做做工作,如果事情还是没解决,那就是工作没做到位。”一名乡镇干部说,这两年基层防疫任务陡增,上级下放的任务增加,但发放的资金补助减少。他跟上级部门申请增加公益性岗位,以缓解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却只得到“做做同志们的工作吧”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