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在就业特别紧张的时刻,居然有单位月薪开出1.4万高薪,还招不到机械专业学生,那么,我们的技术人才哪里去了?
一方面,是社会整体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制造业普遍缺少技术工人,这种结构性就业矛盾,其实并非新鲜事。近年来,随着制造业升级,对于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需求进一步增大,这种矛盾更是有加剧的趋势。
目前,汕尾技能人才的总量占比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对比来看,比重还是偏低——不到30%,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这一比例达到70%~80%。这种背景下,出现制造巨头开出“前所未有”的高薪依然抢不到人的一幕,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想到近年来时常被讨论的“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这当然是一种客观现象,但仅仅看到这一现象是不够的,更要看到背后的原因。一方面,从汕尾人观念来看,不少人对工人的认知还停留在“流水线”“脏繁重累”的记忆之中;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平均待遇、企业管理文化,以及技能人才所受到的社会尊重程度等,确实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些年很多地方都在“抢人”,但界定人才的标准基本都还是学历,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倾斜虽有涉及,但还明显不足。如此社会现实之下,大多年轻人对工厂自然没有足够的热情。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职业教育的质量有待提升。近些年,从国家到地方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包括引发热议的“职普分流”等,都可以看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号。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能套用学历教育的方式去发展,这是一个仍有待正视的问题。比如,在技术工人才缺乏的另一方面,其实还有很多职业技校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
去年,一篇《40%:“毫不重要”的中职世界》的网文就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它指出一个事实:中国15到18岁的人群中,大约有40%在完成义务教育后上中等职业学校,但他们所接受技能培训,是否真的为社会所需,却不得不打上一个问号。
另外,汕尾在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前提,还是要真正重视人的价值,消除高低之分的观念,让更多的汕尾青年学子都自愿自动走上学习研究制造业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