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逐渐形成“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传统文化格局。文圣人孔子以思想言论传世,武圣人关公以道德实践立身。一文一武,一柔一刚,相互融合,互相促进补充,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文化论点。
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思想内容为核心的儒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崇拜。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有着独特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可以以此来规范全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便有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
对于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任何载体来说,都有其实际的效果和功用,有益国计民生,有益传承发展。如:修史是为了“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文学是为了“观风俗的盛衰,考冗得失”、“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歌是为了“言志”,兴、观、群、怨,事父事君;绘画是为了“助名教而翼群伦”;音乐是为了“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以孔子文化、关公文化等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为当今社会的道德复兴,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诸如人人相亲、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崇德尚义、正直忠信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谦逊有礼的人文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担当;精忠报国、舍身取义的爱国情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澹泊明志、君子慎独的生活态度,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等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中国人每个人的品格形成、生活习惯、职业发展、人生信仰等都起到着积极而正面的作用。
要挽回日益沉沦的道德滑坡、诚信失范等社会不良现状,就需要回归传统文化,复兴传统美德,从传统文化中找回中华文明安身立命的历史根脉,找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找回中华儿女屹立不倒的精神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