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我作为外联部成员跟随广东医科大学七里香志愿服务队来到了红色革命老区汕尾。在盛夏灼热的日光下,我们的三下乡活动在这片弥漫着海盐香气的乡土上拉开了序幕。
在为期十天的三下乡活动中,我们先后前往了汕尾的海丰县附城镇以及陆丰市金厢镇等城镇,开展了参观红色景点、义诊义教以及访问革命老党员等活动。十天的活动,虽然不长,却像是在这个海港城市拾起了一片片贝壳,成为了我生命中独一无二的记忆,回忆起来一个个细节还仿佛在昨日般鲜活。在活动筹备阶段,作为外联部的成员,我的主要任务是为活动筹备资金,以及进行与活动地点当地负责人的联系与对接。在这个过程中,我与部员遇到了很多未曾设想的挑战,一度令我焦头烂额。但当我跟随队伍踏足汕尾开展三下乡活动时,心里洋溢起了切真的幸福感。我很自豪能在这样一个优秀的队伍里与队员们一起奋斗,并最终圆满完成了今年的三下乡活动。
而这期间,令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在附城镇的荣港小学进行的义教活动。在义教之前,七里香志愿服务队走进了汕尾各个城镇的大街小巷,进行了“你我共讲普通话”的推普调研活动。在这期间,经过志愿队的调研发现,汕尾地区本土居民的普通话水平普遍偏低,能流利掌握普通话的居民也多多少少带着浓烈的潮汕口音。因此,汕尾地区的推普活动尤为重要。而在义教的实际开展中,七里香志愿服务队也特别设立了“感受国语之巧”这一义教课堂。
图为“感受国语之巧”课堂活动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晨摄
我作为这一课堂的主讲人之一,在义教活动开始前进行了备课与一次次地试讲。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老师的辛苦。在站上三尺讲台面对孩子们之前,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讲好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里,传递给孩子们正确的思想与能量。此外,如何使课堂氛围保持活跃,如何使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都需要事先细细斟酌。
做好了周全的准备,义教课堂的实际开展便十分顺利。我在课堂中一度讲得十分忘我,让我想起了梁任公先生吟诵“公无渡河,公竟渡河”的那份神采奕奕。乡村的孩子们平日接受海边日光的洗礼,肤色大多比较黝黑。或许是因为如此,我看向讲台下的孩子们时,觉得他们的目光格外清澈而明亮。这大概就是书本里描写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吧。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堂很快便结束了,我走下讲台,却有些恍然若失。我从刚加入队伍时便向往着义教。此时我却突然思索起义教的意义。如果真要论我们能给孩子们带来多少知识,我们能给予他们的其实很少很少。那么短短的时间里,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是什么呢?
在课后与孩子们的交流里,我愈发觉得乡村里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他们纯粹而质朴,对我们散发着乡土独有的热情。但他们又是那么稚嫩,像是深山里的未经开采璞玉。
在那之后,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知。刘慈欣描写的在末世里的乡村教师形象,或许就是在传递教师这一职业的灵魂所在。传道受业解惑,对这些乡村里的孩子显得格外重要。他们的双眼渴望着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而教师就是他们的摆渡人。
这次活动,给我的心底播下了一颗成为一名教师的种子。如果有机会,我更希望走进乡村,走进大山,做孩子们的摆渡人。不由自信地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假若这世间竟无炬火,我便成为那唯一的光”祖国的建设在我们青年人手中,作为青年,我们应义无反顾地成为那一缕光。(通讯员 柯纪涵)
图为七里香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全体成员大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雨菲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