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2-8-27 12:38 编辑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近年来,汕尾在努力建设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和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同时,也不断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红色文化,汕尾这几年搞得很红火。
在文艺方面,汕尾有丰厚的文艺沃土:从汕尾走出中国民俗文学之父钟敬文、杰出的音乐家马思聪、战地报告文学的创始人丘东平……加上这些年来,汕尾市努力培养文艺工作者,使汕尾市的文艺创作队伍日益壮大,在省内获得比较高的地位与影响力。比如,8月25日,广东省作家协会2022年新会员名单公布,汕尾市作协会员王诗彬、王映婵(白云数片)、叶勤海、丘惠谊(小西)、朱丽娟(泪花溅起)、刘少如(刘洁瑜)、刘映辉、许宇奈(许人)、李雪君(阿六)、林凤燕、钟锦烽、温水义、蔡金针(海陬人)、戴镜兵,榜上有名。
本次,我市共有14名作家加入省作家协会,入会人数仅次于深圳(44名)、广州(27名)、东莞(18名)、湛江(16名)、韶关(15名),居全省第七名,排在佛山、汕头、惠州等大市、强市的前面,是1988年汕尾市建市以来加入省作家协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再次显示汕尾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方面的努力与实力。这是值得可喜可贺的大事。
虽然成绩不错,但是放眼全国,广东的创作水平和创作成就与作为全国第一大经济强省的地位非常不相配。到今时今日,只有刘斯奋的《白门柳》获得茅盾文学奖。几十年过去了,仅仅只有一部,再也没有广东籍作家获奖。我们在内部进行表扬与自我表扬、庆祝与自我庆祝,固然可以自我打鸡血,但更要反思广东文艺的出路,问题出在哪里?到底路在何方?才能突出重围,创作出与经济强省相匹配的文艺业绩。
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是作家艺术家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创作、出精品力作的根本遵循。
期待汕尾市文联、作协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劳动,孜孜不倦研究,不断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注重各方协同联动和线上线下融合,广泛开展“文艺进万家”新时代文艺志愿服务,加强对基层文艺人才、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的思想政治和专业培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为民和文艺创作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