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团团部遗址(朝面山)
文/戴镜兵
红四十九团团部遗址(朝面山)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黄羌林场朝面山工区(原海丰县第二区朝面山大路下村杨氏祖屋)。1975年建水库移民,村民在大路下村高处建亭作为纪念,2016年新建遗址纪念地。
1929年9月,海陆惠紫特委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省委指示、决定组建红军。经过筹备就绪,10月,在朝面山蔡背窝村叶寿恩家,举行军事会议。特委、特委军委成员,军事干部、二区区委、区苏维埃政府领导和朝面山党、团支部书记都参加会议。海陆惠紫特委书记陈舜仪、海丰县赤卫队队长黄强、海丰县工农革命军独立师师长彭桂等先后讲话,彭桂说,“古大存已在八乡山成立四十八团,我们现在成立四十九团。我们上面有朱毛红军,下面有赤卫队,要坚决斗争。赤卫队愿意当红军的,带枪参加,不愿当红军的,枪要交出来;工农革命军所留的枪枝弹药,也要交出来使用。”会议宣布了红军名称和团、营、连领导名单。
军事会议第二天,即10月9日,特委在朝面山大路下村开军民大会,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成立,团长彭桂,政委黄强。下辖三个营九个连,第一营营长黄柏梅、政委颜云;第二营营长陈伯虎,政委彭元岳;第三营营长林军杰、政委古鸿江。古添、赖侠等为连长,原红二师留下来的战士麦胜标任团司号长,负责训练司号员。红四十九团全团100多人,每个连十多人,团部驻地大路下村,同时设红军经理处,陈云山任副官长,负责红军的后勤保障事务。
特委把辖区分为东北、西北两个作战区,分设指挥处指挥两区内的红军和赤卫队。东北作战区包括公平、高潭两区和紫金、陆丰两县,配置红四十九团第一、三营,西北作战区含赤石、梅陇两区,海丰东南沿海和海丰惠阳结合部地区,配置红四十九团第二营。特委还要求各营在开展游击战过程,发展壮大武装队伍。按照特委指示,红四十九团成立后,各营就分散到各地,第一营在激石溪,第二营在赤石明热峒,第三营在莲花山白水磜。因黄羌圩和高潭圩都驻有国民党兵,为了避免敌人发现,四十九团成立前后几天,特委安排在中峒演戏,吸引附近农民前往观看,掩护特委机关干部和红军战士进出朝面山。
红四十九团根据特委扩大会制定的原则,首先在海丰发展,消灭山区国民党政权的小据点,接着攻克较大据点,如公平的日中圩、石头棚和黄羌圩以及赤石的鹅埠、鲘门圩等,迫使海丰国民党政权放弃山区。12月底,红四十九团攻下高潭圩,至此,特委领导的苏区,西从鹅埠、赤石至东北的公平、高潭、紫金炮仔和陆丰西北广阔山区,连成一片。海丰山区苏维埃政府普遍恢复,靠近山区的一些国民党统治区也有秘密苏维埃存在。红四十九团发展到400多人,组建可调动作战的赤卫队10个中队。
四十九团的战士们装备比较短缺,主要武器是步枪、驳壳枪、大刀,只有少量花机关,弹药也很缺乏,每支枪只配十多发子弹。团长彭桂围在身上的子弹袋总是塞得满满的,别人都以为弹药很充足,有一次,彭桂的弟弟彭沃好奇,偷偷拿子弹袋来看,子弹袋内真正的子弹很少,是用纸塞满了袋子。
1930年1月,红四十九团除留一个连在海丰外,其余的进军陆丰,占新田,打河口,攻博美,袭河田,威震陆丰全县。特委还决定红四十九团军委同志都到团部工作,成立前方委员会,以黄强为书记,彭桂、古鸿江、黄伯梅、林军杰为委员。为加强军内党的建设,团成立特支,营成立支部,连成立分支部,排或班成立小组。留一个连在苏区流动,并成立一个红军干部教导队训练军事骨干,队长黄立,第一期学员30人,于1月20日开学。
为适应红军战士轮流集中训练的需要,团部充实大路下村红军经理处的后勤队伍,并分散设立仓库,从激石溪、中峒、朝面山、苦竹园到埔仔峒、大安峒,都储备有粮食和军需品。经理处还同县、区苏维埃政府密切合作,组织一个庞大的运输网,保证随时能把粮食、物资输送到部队,保障供给。
为了保护团部驻地及各仓库,彭桂等人设置了三种放哨传递的方式:一是烧火,敌人晚上来,就在山上点起烽火;二是放消息树(也叫放青),放倒消息树就知道敌人来了;三是吹螺号,发现敌人就吹号,并以号声长短表示敌人距离的远近。得到敌人来犯的消息,山区老百姓坚壁清野,作必要的转移,战士做好战斗准备,还击敌人。团司号长麦胜标的军号吹得非常好,在攻打高潭战斗时,敌人听到响亮的军号声,以为是正规军的大部队,不敢久战。
团部除了指导各营打战,开展党的建设工作,还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宣传员主要是十多岁的儿童,有十多人,彭沃就是其中一员。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打破敌人共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反动宣传,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共产党和红军;二是发动群众,壮大红军队伍,并帮助群众组织地方政权和团体。在老区,教育群众保守秘密,帮助红军,在游击区和新区,宣传红军是穷人的军队,苏维埃政权是劳动人民的政府,国民党军队是代表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压迫人民的军队,发动群众参加红军;三是策反国民党兵,对国民党士兵宣传穷人不打穷人,宣传红军官兵平等等,要他们掉转枪口。宣传的方式有张贴标语、散发传单、颁布告同胞书、告白军士兵书等,但由于条件困难,纸张来之不易,主要还是口头宣传,宣传员深入到每家每户宣传。为了扩大宣传,团部还组织了文艺宣传活动进新田圩等地,表演山歌、白话剧,教唱革命歌曲等。
1930年3月,红四十九团发展到1200多人,成为红军的主力部队。4月底,红四十九团前往东江特委辖地大南山,帮助红四十七团和当地赤卫队击溃来犯的国民党军,毙伤敌100多人,缴枪100多支。此战,红四十九团在潮汕地区军威大振,继续留在当地帮助暴动。
5月,东江特委在八乡山召开东江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东江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古大存,副军长彭桂,下辖5个纵队,红四十九团编为第四纵队。
7月,红四十九团经五华、陆丰返回海丰,在团部附近一带山区活动,多次同派驻海陆丰的国民党军六十二师补充团作战。
9月,中共中央举行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国建立六大苏区,东江、闽西、赣西南合建闽粤赣区,闽西和东江红军合编为一军。根据中央的计划和要求,10月,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主任、广东省委常委李富春到大南山主持召开闽粤赣党代会,解决红军改编问题,红四十九团奉命上大南山改编。红四十九团到大南山后,在李富春、邓发的指挥下打了几场仗,受到领导人的肯定。经过实战了解,李富春决定闽西和东江的红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闽西的红军为第六军第一师,东江的红军为第六军第二师,彭桂为第二师师长,黄强为第二师师政委,并安排彭桂到香港军委南方办事处学习。第二师下辖两个团,四十九团单独编委第一团,团长林军杰,政委先由黄强兼任,后为陈开芹。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和五十二团合编成第二团,团长古大存。红一团精简非战斗兵,团以下设连,初编时有五个连,后扩编为八个连,人数精简存600多人。
红四十九团上大南山改编后,国民党军乘虚向海陆丰苏区进攻,烧山抢掠,至12月上旬,仅海丰县就牺牲100多人,其中党团干事、交通员31人。1931年1月,红一团回海陆丰保卫苏区,林军杰率团返回途中,在陆丰北溪作战受伤牺牲。不久,彭桂从香港回来,兼任红一团团长,带领红一团转战于海陆紫等地。
1931年春开始,东江地区开展反“AB”团和“社会民主党”的“肃反”斗争,黄强等一大批干部和战士被误杀,严重削弱了党政干部队伍和红军的战斗力。1932年春,“肃反”斗争基本停止,但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月,广东国民党军配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进占黄羌、朝面山、中峒、白水磜、赤石等苏区,红军和苏维埃政府活动地区大为缩小,整个苏区分布在长200里,广数里至数十里的狭长山区,人口仅20000人,给养和药品十分缺乏,幸军政民团结斗争,又有海丰县城、汕尾的女革命医生林素慧、马宫蝉、林枝、柯瑶英四人不时秘密送来药物。6月,四位女医生被相继诱捕监禁,断了接济。红军和各级党政干部仍不怕艰难,继续坚持,彭桂把红一团以班、排为单位,分散配合各村赤卫队,采用麻雀战、地雷战等战术,看准小股敌人有弱点,突然弃袭、速战速决,或在国民党军队进苏区必经道路埋地雷予以杀伤。
10月,国民党军从惠州增兵三团分驻海陆紫三县,海丰除海陆紫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苦竹园外,从朝面山至大安峒,共增建13个炮楼,苏区乡村基本被逐个包围孤立,地主也开始入山追租迫债,机关干部、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被迫离开苏区乡村。
1933年1月,红一团奉命进军紫金,在国民党军追击围截下,伤亡惨重,至2月,全团只剩60多人。彭桂同军委书记朱炎、海陆紫县苏负责人林谭吉、红一团政委陈开芹等研究后,各带一些红军战士分散在海丰、陆丰、紫金三县活动。4、5月间,陈开芹、朱炎、彭桂、林谭吉先后牺牲,各地红军小分队失去联系,但剩下的战士仍坚持革命。至1934年春,海陆紫区域基本被敌人占领,武装斗争暂告段落。
四十九团的成立与发展,推动了海陆丰第二次革命高潮,为恢复海陆丰苏区、创建海陆惠紫苏区、保卫东江苏区,红四十九团立下了不可磨没的丰功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