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我们要“树立大食物观”,拓宽了食物的边界。践行大食物观,应跳出“粮油肉蛋奶”的固有思维模式,将视角从田地向枝头延伸,发展利用好我市林木资源,深挖可食用果实、块根和花叶为主的“树粮”潜力。作为缓解粮食安全压力、支撑国家大食物战略的重要支点,未来发展树粮大有可为。
树粮,以生产可食用果实、块根和花叶为主,是区别于大田作物的木本植物。树粮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低于传统谷物,可在山地、丘陵等处种植。树粮大多原产我国,有些地区的百姓亲切地称之为“铁杆庄稼”。在自然灾害频繁的过去,树粮被视为切实可靠的救荒食物,多部典籍皆有提及。
结合古代文献的记载及今人的饮食特点,可将树粮分为坚果类、水果类、花叶皮类和蜂产品、食用菌类。其中,坚果类包括栗、橡子、榛子、松子、核桃等;水果类包括苹果、桃、李、杏、枣、柿、枇杷等;花叶皮类指的是树粮的花、叶、皮可食,以榆树、槐树、香椿等为主;蜂产品和食用菌类包括蜂蜜、木耳、银耳等。
树粮源自原始社会的采集农业,采集的种类依自然界的环境而定。先秦时期是树粮种植的萌芽阶段,其中,西周晚期,园圃实现专门化,主要种植瓜果蔬菜类。汉唐时期,树粮的发展进入繁盛阶段,“园”和“圃”分离,亦出现大规模的树粮栽培。宋清时期,树粮的发展达到顶峰,劳动人民在种植树粮的过程中创造了多类型的传统山林复合利用的耕作体系,其中以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浙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和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等最为典型。
综观各类传统山林复合系统,虽栽植的主体树粮各有不同,但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内部的水、热、光、土等自然资源,合理配置树粮、谷物、家禽、食用菌等生物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复合种养的过程中实现“树粮”与山地环境、其他生物资源的和谐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