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423|回复: 0

[文学] 深度收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4 11: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冬藏 于 2023-4-24 11:33 编辑

是的,人们正是通过读书,进入民族和人类的文化殿堂,吸取前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精神资源,在文化传递中完成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的精神蜕变过程。可以肯定的是,人们越往深度里读,其精神蜕变过程就越快。


读书4.png


只是,阅读不能局限于纯粹的生存需求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是平面的,缺乏厚度、深度的。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说的那样,如果将其(阅读)绝对化、唯一化,就破坏了阅读的平衡,更会引发精神的失衡,使人成为“单面的人”,除了死守住那点有限的生存技能之外,既不懂得追寻思想之美,也不会享受自由驰骋于精神世界的快乐,并且从根本上堵塞了“为人生开启各种不同的想象与可能”的发展之路。


读书5.png


类似的意思,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曾说过。他总结自我阅读,不外乎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工作性阅读,定下选题之后为了做节目而大量阅读。第二个是职业性阅读,他家里订有很多报刊,且没有一天不逛报摊的,包括上网。再一个也就是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阅读。每天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跟这个时代没有关系的东西。他的乐趣来自“读与这个时代无关的,但作为一个人而读的书”。如果说,饮食中总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且贵在均衡的话,那么,读书何以不是这样?



读书6.png


往深度里读书,读书人必须独立思维,而且必须树立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免歪曲事实,以讹传讹。我们之所以非常担心网络阅读,其中一个原因不是人们不读书,而是过度被资讯俘虏,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前不久,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携全家赴杭州观光访问。在瞻仰岳庙大殿里的岳飞塑像时,他说到,秦桧说“莫须有”,我们一般人都以为“莫须有”就是没有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解释。我专门查过20多篇宋朝人写的文章,上面的“莫须有”三个字都不是连着的,而是“莫须·有”。“莫须”就是“等一等”,“有”就是“会有的”。所以,后来岳飞是以“指斥乘舆”的罪名被处死的。这个罪名是什么呢?就是指责骂皇帝的马车,你责骂皇帝的马车,不就是侮辱皇帝吗?当然要被处死。其实,这个罪名也就是秦桧等人强加到岳飞头上的。以这般求真求实的态度读书,又何以不能攻城掠地、步步为营,去粗取精、尽入囊中?



读书7.png


往深度里读书,心是急不来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虽说做学问的第一条件,就是必须摄入大量材料。谁的摄入量大,谁就占有优势。凡是学问大的人,必有读书的大功夫,就像马克思、弗雷泽这种某个领域的集大成者,读尽了那个领域的著作,其具备大功夫无可疑义。然而,这样的天才人物毕竟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我们还须提倡慢阅读。在国外,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一位教授,看到当今的文化和教育体系中的一些现实,人们用吃快餐的方式对待阅读,希望用尽量少的时间把尽量多的信息吞到肚子里去,为此,他提出了“慢阅读”的概念,主张细细阅读一本好书,反对一目十行,反对在网上瞄几眼内容梗概。因为,“慢”能唤回阅读的愉悦,从高品质的文字中找到乐趣和意义。按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德马的说法,慢阅读其实是提倡一种观念,其目标是拉近读者和所读信息之间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慢”不也是为了“快”吗?



读书8.png


通过“慢阅读”去书中找深度,朗读也必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朗读能够引领我们穿过文字,走进作家们构建的那个世界,去体会字词背后的真情实感。是的,朗读不是功利性的、纯粹的精神交流与互动,是朗读者在文字的指引下去寻找与作者与书中主人公的沟通与契合。读书人若能有机会听一听作者自己的朗读,那么,效果会更好。秦文君说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很可能在表达的同时也隐藏了一些东西。通过亲身朗诵,文字的 心灵 随之流露,读者接受一部分,也创造一部分。作家和读者的情感交融、升华,彼此补充,共同完成对文字内涵的塑造。”这般读书,何其乐哉!


读书9.png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仁者寿
[文化天地] 立冬
[文化天地] 校长带队跑操
[文化天地] 后悔
[文化天地] 又见针灸的神奇
[文化天地] 七绝两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