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现在各级学校的形式主义也太严重了,就拿县级公开课示范课来说吧。一堂课准备的时间可能会超过一个月,不要觉得我夸张。比如说一堂数学课,教案经过全学校精挑细选的普通话好,善于表演的讲课教师准备后,再请名家高手修改完稿。然后讲课教师在班里试讲一次,然后再调整教案,然后再讲一次,基本定稿。
以后,先由全体数学老师听一次,提出意见建议,再修改。之后,年级组长听了,教导处听,教导处听了,副校长听,副校长听了邀请教体局教研员来听,最后定下来。
一堂课彩排没有10遍8遍是准备不好,任何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比如,需要课堂提问,提问谁,哪应该答对哪应该答错,错成啥样,必须事先安排好,学生讨论要积极,老师上面唱,学生台下和,要保证一堂课一气呵成,有探究,有启发,有答疑,就是活脱脱地演戏给参加听课的老师听。
学生听了效果怎么样,题会做了吗?没人问,只要课堂效果出来了就好。听完课,教研员开始召集所有人对这堂课进行研讨,指出优点和不足,每个老师轮流发言,谈感受体会。
私下老师问道,平常我们如果这样上课,一学期能上几节课?能完成教学任务吗?孩子真能受益吗?我们只知道哪里不会讲哪里,有啥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上课不是演戏!真是叫人反胃,令人作呕!
为什么会反胃呢?因为他只是一个“傀儡”,在磨课的过程中,他渐渐失去了自我,最后成了一个被一双无形的手时刻控制着的“木偶”,可以自我品味的东西没了,咀嚼的是别人喂给的东西。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也无非是“木偶”的配角而已,有时候课堂气氛看上去热热闹闹,而其实这热闹的底下是一颗颗干枯的心灵,他们得不到自然露水的滋润和阳光的沐浴。
磨来磨去,技术是纯熟了,就像卖油翁所言“无他,但手熟尔”,一节课起承转合都设计好了,上起来自然轻松愉快,从此以后,“磨课”就是制胜的法宝,就像吸毒成瘾一样,要是哪一天离开了“磨课”,精神就萎靡不振了。这是依赖,不是成长,真正的成长是在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中让思想变得敏锐,让内心变得强大,让胸怀变得宽广。
教育教学是需要技术的,教师也是专业技术人才,但是教育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不可以复制的,它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个性,是自然生成的。
艺术的修养来自人文的底蕴,而人文的底蕴就不是“磨课”能磨出来的,这需要阅读、积累和感悟,需要一种情怀,需要一种热爱,需要坐冷板凳,它与功利主义是格格不入的。
|